让孩子有话可说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唐俐娜
[导读]

唐俐娜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54-01

        去年我们刚进入二年级每次的看图说话写话,是我们班的大难题,我们常为学生抓不住图意而苦恼。看不懂图意,就抓不住中心,而中心恰恰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找到了文章的灵魂,还应该为它搭一个骨架,这个骨架也就是二年级语文说话写话的基本要求:“用一二句话把图意说清楚写下来。”“灵魂”和“骨架”都有了,还应该想方法使文章“有血有肉”。为了不让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对作文无所适从,我对本学期的说写训练作了一个尝试,把一堂说写课分三步来上。
        有一次,我设计了一篇看图写话《一只燕子》。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观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方面着手,让学生了解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即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它有特定的,也有不特定的,有的与本图有关,有的与图意无多大关系。而《一只燕子》中,有大时间,也有小时间,学生从图上,从课题中了解到,大时间是春天,而这与文章无多大关系,它的小时间,可以是任何一天,任何一个时段,经过这样一讨论,学生马上找到了适合本图的时间,如:一个春天的午后,一天下午,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地点,在本课的四幅图中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屋檐下→地上→屋檐下。图上的人物是一个小朋友他的爸爸,还有三只燕子,一只小花猫。了解图意是最难的。我让学生了解图意时先了解图上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学生在了解图意时,凡是图上出现过的人物,都要提一提。如:《一只燕子》中的四幅图,人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1)一只小燕子从窝里掉下来了。(2)一只小花猫要吃小燕子。(3)小明赶走了小花猫,救下了小燕子。(4)小明把小燕子交给爸爸,爸爸又把小燕子放回窝里。这样,人物之间的关系找对了,图意也就弄明白了。这就是我说写课程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文意思。
        接下来,我进行我的说写设计第二步:逐幅看图,试着练习说话。


给每幅图说上一、二句话,是低年级学生说写训练的基本要求,由于已经了解了图意,这一要求对学生来讲就并不太难了。教学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准备,每人说一幅图,说完后加以讲评,着重提醒学生,用上规范的语言。我们常用的一个句式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第一幅图中,只用上这一句,显然是不够的,把这一句作为文章的第一句,显然也是不妥的。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了以前学过的课文,提醒学生可以用上书上的句子,也可以变换句子,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屋檐下,住着……”这样一句话。这不仅让学生用上了规范的语言、语序,而且还为学生开拓了思路:只要合图意,可以把学过的语句拿来用一用。这样在讲讲评评练练说说中,学生们的说话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整个故事的骨架也趋于完整了,写下来也不成问题了。
        “灵魂”和“骨架”都有了,还应该想方法使文章“有血有肉”,也就是把文章写具体于是有了我的第三步:展开想象,力求具体。这四幅图中,第二、三幅图可以加以延伸,通过想象,可以说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根据第二、三幅图,展开想象,说几句话”是写好本文的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怎么知道小花猫要吃小燕子?小明是怎样赶走小花猫的?这两个要求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观察出小花猫的神情,小明的动作及开展恰当的想象,把图意说具体,说生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花猫的神情,想象小花猫的动作,心情,用上学过的语句,把关于小花猫的内容说得生动些。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用上了“紧盯,直流口水,步步逼近,扑”等一系列词进行了描述,有的同学甚至通过小花猫的叫声描述了它内心的想法,让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花猫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了。而第三幅图,我则引导学生通过用上一系列动词,如“跑、喊、赶”等词,把小明赶小花猫、救小燕子的内容说具体。最后在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两幅图写下来,再进行读读讲讲评评,力求在写话中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整堂课中,学生了解了图意,练习了说话,展开了想象,还进行写话训练,初步学了学修改,使得文章有“骨骼”,有“灵魂”,还不乏“血肉”。只要把这样的训练坚持下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找到一把打开作文的金钥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