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罗泽民
[导读]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学习数学的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在阐述提高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分析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罗泽民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小学甘莱校区
【摘要】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学习数学的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在阐述提高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分析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53-02

        引言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提高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对此要有深刻认识。首先,数与计算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数与计算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其次,计算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化与内化。最后,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能够在探究、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突破固有思维,更加科学地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其数学素养。由此可见,数学教师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新市民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事物,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就导致其在做题时极易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1]。例如,有的学生经常把运算符号抄错,或者把数字看错,有的学生可能会遗漏数字或小数点,如把1.7抄写成17。
        2.计算算理应用失误
        除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之外,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弄明白算理或者忽视运算定律。例如,计算1000÷125×8时,很多学生一看到125×8,脑子里立刻就想到125×8=1000,1000÷1000=1,只想着如何简便运算,却忽视了运算定律,犯了低级错误。
        3.学习兴趣不足
        新市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加之其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数学计算是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计算时极容易出错,遇到困难时易产生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同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提高新市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坚持口算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之一。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前预留3至5分钟让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口算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①口算题卡。上课前,教师拿出精心准备的口算题卡,任意抽出一张,让学生通过抢答、点名回答、开火车回答等多种方式进行回答。②听算。教师任意说出口算题目,学生抢答,全班订正。③集体背诵口诀。每节数学课的前几分钟,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或者10以内加减法表,通过这样不断重复的背诵记忆,学生口算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极大提升。④口算比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定形式的口算比赛,可以是试题的比赛,也可以是班级小组抢答式的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口算能力的提高。
        2.注重算理和计算法则过程教学
        有的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學中只注重学生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了数学算理和计算法则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掌握好算理和计算法则,计算时会遇到困难,也就无从谈起计算的正确与否了。例如,计算300-(200+39)时,很多学生不注意计算法则,直接想到300-200=100,于是就认为结果等于139了,显然这是错误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操作、类比、演示、联系生活、分析推理等方法强化学生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教学。
        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同化算理。学生通过类比,能够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从而有利于其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有这样一道题目:“商店里一支铅笔0.75元,一块橡皮0.24元,小明想两样都买,共需要多少钱?”在引导学生列式后,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像这样的计算题,我们该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0.75元和0.24元分别是几角几分?计算几角几分的加减时我们是如何列竖式的?”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竖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时要角与角、分与分相对齐,这样他们就能够推理出分数计算的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要对齐,以及小数加法从低位到高位的计算顺序。通过类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和从低位到高位的计算顺序的小数加法算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小数加法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计算习惯
        新市民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容易马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认真计算的习惯。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计算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如多读几遍题目、明确题目意思、看清计算符号、辨清计算法则等。其次,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之所以出错,主要问题就在于书写马虎,从而导致了数位不对齐、运算符号写错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最后,要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没有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写作业或做试卷时经常涂改,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后,不仅能够保持卷面整洁,还能够避免计算出错,进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培养新市民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估算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预测计算结果、判定计算所用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而且能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估算,加强估算训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验算是通过多种形式,检验之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验证方法,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例如,平时的计算作业练习都要求学生写出验算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地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从而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具备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学生,其计算能力不会太差,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计算的时间和机会,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简洁地把计算结果写在作业本上,避免有些学生说不会写的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练习,让每位新市民学生都能参与到计算中来,并且取得成功和进步。最后,教师要避免学生为了图方便,借助计算器或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等现象的发生。长期坚持,学生一定能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其计算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结语
        新市民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建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8):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