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石安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石安元
[导读]

石安元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六里坪镇大柳树小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143-01

        鬼谷子云:“百和为先,乃纵横天下。”我们成功的民族大团结,来自于我们良好的德育。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我们教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身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如何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思想上也能受到良好的熏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一些渗透。
        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新课标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启蒙关键阶段,小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将有可能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的人格道德素质,尤其在民族地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更为突出、重要,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则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保证,通过德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质量能起保证作用。反过来,德育教育又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实施。因此,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教师只有认清两者的关系,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做到教书育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二、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教师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师自身的师德示范,在所有的方法中,是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不少学生之所以喜欢数学,往往是因为他喜欢那个数学老师,而之所以喜欢那个数学老师又是与老师的为人师表密切相关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三、认真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材料,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用充满智慧的眼睛充分发掘教材中教丰富的德育素材,同时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例如在概念教学引入、推导和应用的辩证分析过程中,在沟通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在变化中求发展,实现知识迁移。教材中还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通过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有机结合,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课本以我们赢了为主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少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五、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及时纠错,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这种潜能的激发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无条件的关注与呵护。否则,潜能也只可能永远沉睡不醒。作为教师我们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将给予学生巨大的支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