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妍秋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215600
【摘要】区域活动是指通过让幼儿参与一些特定方向或特定形式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实现一定的教学意义。但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往往对如何参与、何时参与到孩子们当中难以把握,造成区域活动的收效甚微。笔者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多年,在幼儿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区域活动中积累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本文中,笔者将以实际开展的区域活动为例,从“适情介入”“适时介入”“适度介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包涵指正。
关键词:游戏者身份 区域活动
一、适情介入,拉近彼此距离
幼儿的心理活动往往较为简单,幼儿教师多鼓励几句,便会兴致满满、充满乐趣,而教师如果对其进行批评,则会对教师充满畏惧,丧失活动兴趣。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机会,拉近和幼儿的距离,做幼儿的“好朋友”。
例如,在建构区域的一次活动中,孩子们要用废弃的易拉罐和纸盒子,给小兔子搭建一座新房子,为了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给幼儿更多发挥空间,我们还在盒子之外准备了一些颜料,供幼儿在搭建完毕之后,给小房子进行上色。在观察中发现,小班下学期的孩子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部分孩子能很快就用胶水把纸盒子粘在了一起,整个“小房子”很快就初具模型,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不会用胶水对纸盒进行拼装,只是拼劲全力把纸盒摞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塌掉了。看到别的小朋友已经很快完成了活动任务,还没完成的孩子不免心急了起来。这时,教师可以适情介入,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自己的“小房子”没有别人的结实。随着教师的引导,很快幼儿就发现胶水原来可以固定纸盒。在更换了思路之后,和老师一起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因此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介入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表演区也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区域之一,那里有好看的服饰、头饰、打击乐器等等,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演绎。但是小班幼儿在表演时更多的是自娱自乐,有的幼儿就在玩道具,有的甚至玩了一会就离开了。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呢?除了材料和环境之外,还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指导。因此,在教师看到孩子们游戏状态后,以“小观众”的身份融入了孩子们之间,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并适时丰富情境,引发孩子创造想象。
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收获得到了最大化,跟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而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化身一名游戏者,将指导的效能最大化。因此,在区域活动中适情介入,发挥自身游戏参与者的身份,能够有效拉近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从而高效发挥老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进步。
二、适时介入,引领探究方向
区域活动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和突发性,而幼儿年龄较小,控制能力较差,使得区域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时就十分考验教师的活动经验,如果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教师能够适时介入,引领区域活动回到正轨,必然能推动整个区域活动进程的发展。
例如,在建构区域的一次活动中,孩子们要一起搭建一座小型的动物园,把狮子、老虎、长颈鹿和小绵羊等几种小动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在搭建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叫然然的小孩子,不小心把动物园的几座建筑物碰到了,看到好不容易搭好的动物园功亏一篑,很多孩子情绪激动了起来,言语上对然然就有了些许冲撞,而然然的情绪也一下低落了,孩子们纷纷为在了一起,你一句我一语的,整个搭建活动就这样被停滞了下来。这时教师观察到这个情况之后,一定要适时进行切入,帮助区域活动顺利开展。我并没有去询问事情的经过,也没有责怪然然,毕竟他不是故意的,那怎样才能让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呢?我跑到建构区假装很慌张的样子,跟孩子们说:“不好啦,地震了,动物园都塌了,孩子们快回来搭动物园,不然小动物们都无家可归了!”孩子们在听到这句话之后,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忘记了刚才的争执,又跑回去继续进行搭建活动了。显然,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能够有效地把孩子们从偏离的轨道上拽回来,让整个区域活动能够继续沿着设定的计划顺利进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适当的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适时介入,以游戏者的身份,扮演区域活动中的“话外音”,处理区域活动中的突发状况,能够很好地避免幼儿因为自身年龄较小的缘故,把区域活动的时间拖延过长,或者背离了区域活动的目的,从而使得区域活动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培养作用。
三、适度介入,给予自主空间
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发号施令”,利用自己的权威来要求幼儿遵照区域活动计划开展游戏,却忽视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能发挥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得区域活动的开展死气沉沉,收效甚微。而通过把握介入的“度”,则能够有效克服这种情况。
例如,在建构区域的一次活动中,孩子们要给小汽车搭建一座高架桥,从而帮助汽车开过前面的小河。在开始活动之前,很多孩子在思考用什么当成高架桥的桥体,有的说用长条积木,有的说用PVC管子进行连接……这时候,一个孩子突然把面前整理筐里的积木全部倒了出来,然后把整理筐倒扣过来当成高架桥。这个行为虽然跟最开始设计的用积木搭桥的方式不同,但却体现了孩子机敏的观察力和有趣的想象力,教师此时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引导孩子把剩下的积木拼成桥面,降低整理筐的坡度,从而使得小汽车能够在不颠簸的情况下顺利通过小河。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建构区中投放的只是单一的同种积木,那孩子的选择就会有限制,这样也无法扩展孩子想象创造的空间。而活动的孩子想到利用积木整理筐来辅助进行高架桥的搭建,这让我们知道了材料投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为孩子准备种类丰富的各种低结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进行创造性的游戏,而教师则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师提供材料的同时,也要参与到游戏当中去,从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显然,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把握自身介入的“度”,能够有效发挥孩子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把简单的区域活动,升华为一次想象力的激发,让孩子们除了锻炼动手能力以外,还能够收获更加全面的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主要活动之一,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作为幼儿活动时的多重观察者、支持者、指导者,即“兴趣的关注者”“关系的协调者”“活动的支持者”“喜悦的分享者”等等。并且要对活动本身有一定的把控力,通过这样不同的形式,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当中去,才能够既保证区域活动高效开展,维持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和能动性,保证区域活动的质量。教师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此进行有机把握,抓住机会,让区域活动在体现教育性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