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文
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河北 廊坊 65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文化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的渗透可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良好文化认识和精神品质的成长和提升。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保证学生的理解认识,在措施上注重接受程度,提升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在有效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保证文化的渗透,突出素质教育。其中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和活动内容进行呈现,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前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变迁中有着文化的沉淀,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受信息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活力,需要在教育中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以推动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使其能够在文化学习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成长。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古文思维,并且让文化学习带有德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品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
一、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承主要是文学的方式,并且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极为重视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以诗词文化和优秀的思想文化为主。因此,在渗透的措施上就需要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让知识学习与文化理解同一,既能提升知识教学的效果,也能推进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例如,在“《论语》十二章”的课文教学中,其课文内容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将其中的文化当做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介绍《论语》的文化内涵,其中的优秀思想文化等,帮助学生做自主性的理解,也让文化可以通过知识的方式被学生所吸收。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挖掘和呈现是语文教学渗透的主要方式。
二、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展现
初中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但是文化的渗透要保证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培养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策略上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展现,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的接受,以此实现素质教育[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理解的其中一项,并组织学生去做体会,以保证文化的理解,可以推动深度阅读学习。
例如,在《黄河颂》课文教学中,就可以将黄河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论题,组织学生去讨论讨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其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家国情怀、历史文化等传统文化都能得到直观地呈现,并在相互的作用下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中的展现,让深度学习有了素质培养的方向,而且可以保证文化理解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语文文学结构建立和文化素质提升都有推动作用。
三、资源引入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具体地呈现,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冲突,但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就是社会道德观的基础[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以构建情境的方式进行引入,让学生有情感体会,既传承传统文化,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比如《背影》课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孝”文化作为资源构建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关于孝文化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突出文化情感体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孝文化得到了呈现,能够被学生所感受和体会,在之后的课文阅读理解中也能有审美结构的内化,有助于深度阅读的开展,并能推进个人素质的成长。传统文化内容的资源引入有助于改变语文学习的状态,让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培养达成统一,引发个人想法和认识的延伸,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多让学生做自主表达。
四、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时受信息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不认可,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这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3]。因此,教师在渗透措施上不仅要做文化的挖掘、讲解和感受,更要组织文化分析,以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带动学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利用传统节日安排学生做节日传统主题的写作练习,让传统文化理解从被动转为主动了解,增加知识层面,也让文化理解带有个性化的发展。再比如在教学中组织国学经典朗读活动、诗词大赛等,通过活动让传统文学文化得到丰富地展现,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提升文化底蕴。
结论: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古诗、文言文等古文的学习,也能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带有个人素质的成长,促进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渗透的过程中要平衡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平衡,需要从客观教学效果出发来完善教学措施,以让传统文化成为教学资源,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李新庄.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09-110.
[2]李素玲.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8):48-49.
[3]丁丽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2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