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守平
益农镇初级中学 浙江杭州
摘要:在学科素养推进下的大语文背景下,随着“名著阅读”题目出现在了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地位似乎一夜间提升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名著有了新的定位。本文尝试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为切入点,结合现行教材,对名著素养教学在课本中的分布现状、教学状态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素养 教学策略
本文着重围绕着统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对初中语文的名著阅读素养教学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推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最终能够认识世界、审视自我、提高素养。
一、 教材特点与教学特点
统编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是以主题对单元进行划分,以学生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
1、统编本教材特点分析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以主题对单元进行了划分,各单元以“主题”为核心,把课文、阅读指导、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以及古诗文背诵等环节在单元中进行了分配。统遍本的语文教材将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2、教学特点分析
在教学中,首先要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其思想认识,陶冶个性情操;其次在教学中也要突出重点、难点,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培养其阅读语感,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再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在此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名著导读”的内涵以及分布状况
名著是时代发展的精华,尤其在当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更加需要名著的熏陶和升华。初中语文教材引导着学生去探索名著世界,充当着走进名著的引路人。
1、“名著导读”的内涵
“名著导读”要用教师的“导”促使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名著,体会名著内涵,收获阅读乐趣。老师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名著阅读过程相融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2、教材中“名著导读”的分布
统编本的语文教材中,共有36本名著,每册教材6本,每隔两个单元出现一次,其中名著导读一本,自主阅读推荐两本,名著导读的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均符合该单元主题,名著的分布状况体现了单元设计的新意,也体现了教材在设计方面的弹性。
三、“名著导读”的教学状况
虽然 “名著导读”在语文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出现,但基于其篇幅长,内容多,思想深的特点,使语文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面对极大的挑战,加之没有确定的理论对“名著导读”的教学做指导,因此,名著导读的教学之路是曲折的。
1、教师的教学现状
名著是集精华于一体的,学生随意翻阅并不能透析其思想和内容。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很难静心读书,这便需要老师对其正确引导。但名著普遍篇幅过长,且学校安排的课时有限,所以仅靠教材上的部分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阅读、了解名著。教师个人对名著教学的弱化、对学生名著阅读的不重视,仅仅为了考试而展开教学,在考前进行重点勾画,整体弱化了“名著导读”教学,使得学生并不能体会名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生哲理,更不可能通过对名著的学习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也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自身得出的阅读体会就被老师用所谓的“正确答案”规范化,并就此失去了发言的意愿,扼杀了其继续阅读的欲望。
2、学生的阅读现状
首先,学生作为名著阅读的主体,对阅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名著在他们心中只是用来消遣时光的读物;而且往往又因部分名著晦涩难懂以及篇幅过长而放弃。
其次,学生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并不会去主动感受文本语言也不会对它们进行赏析,只是公式化地运用上课所学到的答题规范语言,由此导致这种富于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科变得和数学科目一样规范。
再次,当今社会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和父母的双重压力,在这样沉重的压力下,学生往往只是把名著当成调节压力、舒缓心情的物品,只会对其进行浅显的阅读,并不会关注作品的内涵。
最后,学校并不会给学生提供名著,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名著、可以购买也可以借阅。但学生并不愿意去主动寻找获取途径的渠道,家长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3、家长的监督现状
据调查显示:仅仅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会给孩子置办一定的名著读物,但忽略了监督孩子进行阅读。甚至一部分家长即使为配合老师工作给孩子置办了名著读物,但由于孩子时间课余时间有限,家长往往选择牺牲掉孩子名著阅读时间,而选择让孩子去学习各种才艺,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导致名著阅读根本无法实现。
四、 实现“名著导读”教学目标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但面对现今并不乐观的学生阅读状况以及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名著导读”教学作支撑的状况,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协助学生制定积极有效的阅读计划,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策略一:认真做课前准备
名著阅读量极大,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教材中名著导读的分布状况,自己熟读名著,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效指导。
首先,教师要熟读名著,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因为中学生正处在懵懂期,好奇心重,他们带着极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去进行名著阅读,再加上名著的阅读量大,所以语文教师自身必须要熟读名著,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初中三年所需要阅读的篇目进行整理,同时要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篇目,制定阅读计划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落实该计划。
第二,要确保学生获取名著书籍。学生要想完全地落实计划,拥有名著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虽然可以从图书馆借阅名著,但是图书馆的资源也有限,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可以建立微信群或者召开座谈会,向家长表达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资源的缺乏情况,督促家长为学生置办名著。
第三,保证有效阅读。名著篇幅较长,但短暂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要想使学生保有充足的时间去执行阅读计划,老师一定要将此项在阅读计划中明确出来。首先,阅读要做到课堂内外结合,但要以课外为主。学生既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阅读名著,也可以在课间休息和假期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名著。其次,阅读也需要语文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共同监督。鉴于中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持久力和耐心也不够强,老师要主动抽时间去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并与学生适当交流名著内容和感想,也可以透露学生未读章节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彼此督促,公共执行阅读计划。再次,家长也要在平时的假期里督促孩子执行阅读计划。
策略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经过导读课前的准备,学生可以用来彼此交流名著阅读中的感想,老师加以正确的点评与指导。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故事情节有深刻地把握,还能在把握情节的同时,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最终获得知识。但并不能让名著阅读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终结,而应该把课堂当作检验与交流的中心枢纽。
每本名著都表现了自己的精彩的故事内容与独特的思想内涵,老师以此为抓手,让学生对名著有独特体验。在课堂中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名著内容,老师再稍作引导,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名著故事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感悟。有的学生会参与故事之中,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名著内容,有的同学也会从社会背景入手。例如在学习九上名著导读的《水浒传》时,面对“武松杀嫂”这个情节,有的同学站在武松的角度,理解他对不守妇道的嫂子的恨意,也有的同学理解潘新莲嫁给样貌奇丑的武大郎后内心的不甘与寂寞;有的同学从社会背景出发,认为这样的悲剧都是由当时腐败的社会造成的,通过让学生复述名著故事情节,阐发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这个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见解。从读到写的过程,是一个飞跃性的过程。学生只有读过名著才会有所感触,才能在思考过后投入写作的深海里。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将自己对某一个情节的读后感写下来,来与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文化素养。
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在作文课上进行读后感的习作,选取教材中的一段选文,以此为材料,再添加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在纸上。例如可以《傅雷家书》为材料,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自拟作文题目。在这种境况下,学生自然会紧扣名著所传达的中心思想来进行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课给了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既起到了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作用,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了学生一定的阅读方式。
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能受到影视作品的干扰,反而要仔细对比二者的不同之处。学生在阅读原著是可能会因为篇幅过长而觉得晦涩难懂,而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因动态的图像而富有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关注后者。这时,便需要老师将趣味十足的影视与枯燥无味的原著进行巧妙地结合,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和品析名著。
策略三:课后的名著阅读
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交流,只能作为名著阅读的起始环节,并不能把课堂的结束看作是名著阅读的结束,导读课的作用是为了教会学生把握阅读的态度与方法。若想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塑造健康人格,便需要学生做到坚持阅读,在课后坚持把名著读的彻底、读的通透。在课后的阅读中,老师也不能松懈,反而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特有的主导作用,培养他们的阅读动机,采用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课后的阅读进行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阅读计划,最终提高个人素养。
“名著导读”的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文与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最有利的途径。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的设计,有利于引指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读书风气,也有利于他们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效果;最终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和人文精神;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名著导读”的教学开展要把握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也要以其认知和记忆特点作为前提,带领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与名著作者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思想共鸣,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性思维,达到终身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庆华.名著悦读:初中名著导读创新教学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2] 李颖.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J].未来英才,2016(8):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