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朱静晓1 邢伟伟2
[导读] 随着新一轮课改序幕的拉开,核心素养概念正式成为现在教育体系探讨的新课题
        朱静晓1  邢伟伟2
        1.德州市第一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2.德州市实验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序幕的拉开,核心素养概念正式成为现在教育体系探讨的新课题。一方面,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融合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的根本地位,持之以恒地探索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的融合路径,推动生物课堂教学回归本源,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基于此,本文将着重阐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1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紧密相连的。一旦两者失去联系,就会与原来的发展脱节,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碍。那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得不到提升。学生无法开心地感知所学的知识,更不能成功地把握重难点知识,学习起来就会十分困难。具体表现在:1.教学观念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传统高中生物课堂上,部分教师由于受高考的影响,始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一味地主宰课堂,教学观念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不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思维融合起来[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实现;2.教学方式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高中生物教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害怕学生学不好、学不会,不能全面掌握生物知识,因而在组织教学时仅仅依靠口头阐述的形式,忽视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内化,导致课堂缺乏生机,没有趣味性。教师无法形象地呈现枯燥的知识。学生在接受和掌握知识时很无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最终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实验教学没有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整合。教师单纯地依靠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没有过多地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缺乏激情,没有动力,不能验证出实验的结论,只能强制性记忆。这就导致了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无法达成。
        2立足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2.1夯实生物基础知识
        学生若想真正掌握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本源,必须具有扎实的生物知识与理论作铺垫。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借助生物课堂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平台,通过这一媒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总结提炼。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作为学习引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生物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本领。而且高中生物常见考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说叶绿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不同的概念,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等等,学生只有做到扎实掌握所有基础知识,才能练就判断正误的火眼金睛。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将教学侧重点回归本源,带领学生去深入分析探讨生物学科知识点,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再处于被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2构建完善的理念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学生通过探索及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科学思维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掌握和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实践方法[2]。科学思维的内容较多,包括归纳概括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推理思维等。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有效整合生物学科中繁琐的知识内容,让自身的学习具有规律性。
        例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章节有阐述细胞中糖类跟脂质功效等的相关内容,学生经过学习,能够为未来学习细胞的结构等知识奠定基础,并通过联系生活实践,获得较丰富的学习经验。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再提出关于粮类食品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让学生列出已掌握的糖类的分子式并分析其共同点,最后给学生发放写有单糖、二糖、多糖等类型的表格,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种类和功能等。在此环节,学生可发散自身具备的科学思维,遵循已知的生物学规律,探究有关生命现象的机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生命活动现象,客观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
        2.3运用现代化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具活力的。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打破陈旧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吸收,多与学生进行探讨,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接受到更新颖的生物知识,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在进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教材中涉及大气污染、水资源缺少、臭氧层空洞、水污染、土壤盐碱荒漠化、海水浑浊、濒临物种灭绝等地球生态严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播放与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以及方式,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4走进实验室,开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理论依据为主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是对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学好生物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而往往学生很少有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的机会。研究与探索是学生在学习中必备的素质,就目前教育方式来看,学校更多是引导高中生进入实验室,而并非走进大自然。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充分利用非常关键,实验室中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课本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自身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课本中死板的文字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课本知识,还能使教师的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2.5开展多元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有必要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生物教学体系。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生物知识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庞杂,甚至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所以,生物教师在开展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保持双管齐下,一方面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生物领域的规律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辨别能力,构建创新思维。
        2.6利用丰富的实验教学,拓宽动手范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探究,更与动手操作紧密相连。例如,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为了向学生传授本节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讲解,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方式,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实验过程的视频,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验证,总结出规律和性质,产生强烈的切身感受。这样一定能构建生物演示实验的高效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论
        总而言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一线教育者与时代接轨、与新课标融合的重要任务。高中生物教师要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立足教学实际,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以上教学策略,调整和设计教学结构,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优化教学形式,积极地进行探索、创新和融合,找寻到教学的最佳途径,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布置教学过程,建立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沈洪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8(09):177-178.
        [2]周晓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8(21):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