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王丽霞,邢宇
[导读]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理论是语言学家在长期的外语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理论
        王丽霞,邢宇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辽宁大连,116018)


        摘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理论是语言学家在长期的外语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本文首先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基本理论,然后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多元读写,大学英语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话语的多模态转向,进而推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体系,师生关系互动、平等、协助的关系,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多层面的互动过程。因此,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作用。
1. 多模态话语理论
1.1 基础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文化、语境、语义、形式和媒体五个层面的系统构成,其中,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意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形式层面是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词汇语法系统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表意形体和语法系统等。在这个层面上,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意义。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1.2 多元读写能力
        1944年9月由1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成员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向更多符号系统(如图像、音效和绘画等)组成的多元读写方向发展,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共同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1]。新伦敦小组在探讨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模态类型时,把与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相关的模态分为5个类别: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身势模态和空间模态,每一种模态都由不同的模态成分组成。不同模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合作实现多模态话语[2]。
        Thwaites提出了六种主要的多元读写能力:语言读写能力、文化读写能力、政治读写能力、批评读写能力、后现代读写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这些能力涵盖了多元读写能力的主要类别[3]。
1.3 多模态话语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首先由新伦敦小组提出,包括三个部分,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已有设计是已有意义资源,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的“语法”,即语言语法、电影语法、图像语法、身势语语法等,还包括话语文体、话语体裁、方言、话语声音以及互文语境,即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以前经历话语;设计过程是在符号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所做的工作,涉及重新表现和重新语境化,即把已有设计中的资源重新表现出来,置于新的语境中,从而产出新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而再生和转换的资源,具有创造性和新产性。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通过设计学习的过程。再设计又成为已有设计,成为新的意义制造资源。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构建多模态互动课堂
        教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模态形式在意义表达方面的优势及特点,科学运用和整合音频、视频、字体、颜色、光亮、版面设计等多种元素,立足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域、课程的性质及体裁、学生的个性特点、现有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教学场所与条件等,对各种模态进行选择和整合,利用各种模态的协同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景模拟,为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和便利条件,构建多模态英语课堂,为多模态交际提供多渠道的话语意义表达方式。
        课堂上,教师应由主导性角色转变为引导性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用多元符号资源构建开放的任务型情景教学,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生动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其记忆的持久性。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模态的意义潜势及协同工作创建意义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并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多模态的有效发出者。
2.2 通过“设计学习”构建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
        设计学习是一种正规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规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学习的过程。Kalantzis&Cope认为,设计学习可以发生在教育、课程和教学法三个层面上[4]。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讲,这就需要在这三个层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教学法是学习的微观过程,通过知识的运动进行。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教学方式: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转化实践。这四个方面是外语学习都会涉及的过程[5]。以学习者的经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教师可采用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让学生浸入到实践的或模拟的交际过程中,直接用语言及相关模态进行交际。明确指导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交际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了解相关的知识,有意识地控制他们学过的东西。批评性框定是使学习者能够整理他们在实践中已经学过的东西,有意识地控制和理解知识系统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习者可以把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的知识从原生态状态提取出来进行研究、讨论、评价、改编、总结、概括、抽象等,对自己学习的反思。转化实践是建立在循环课程和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其从实景实践、明确指导和批评性框定中所学的东西进一步反思,把学到的构建意义的能力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于实践,把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和经历固化。
        从学生的角度,与这四个教学组成部分相关的是四个设计学习的组成部分:亲身经历、理论概念、批评分析和实践应用[6]。首先,课程是核心领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在“转换型”课程模式中,学生要首先进入实际经历中,亲身经历要学的内容;掌握核心的理论和概念;对所学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够把所学创造性地应用到实践中,使它们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二,学生要能够利用好各种新的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第三,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实践活动、多思考分析、把知识和概念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能力。
3. 结束语
        时代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传统单一的以教语言为主的读写教学模式要向多模态的多元教学模式靠拢。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多模态和多元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
2.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
3. Thwaites, T. 1999. Multiliteracies: A New Direction for Arts Education [EB/OL]. http://www.swin.edu.au/aare/99pap/thw99528.htm.
4. Kalantzis,M.&B.Cope.Design for learning[J].E-Learning,2004.1
5. 张德禄,张时倩,论设计学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6. 李瑛,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策略探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 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