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霞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顺应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学校的定位、专业特色以及行业的发展要求拟构建专业“通才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通才教育评价体系、实训基地、社会实践等六项建设来阐述“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通才教育的含义
在理论界,通才教育有哲学意义上的通才和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通才。所谓哲学意义上的通才,“他们的知识面有可能覆盖当时人类已经积累下来的所有知识的主要部分或大部分,他们的才智有可能在许多相异的学科和专业,甚至在科学、文学、工程、艺术等完全不同领域都建树丰功伟绩。这是一种多才多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如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等栋梁之才,均属于哲学意义上的通才。所谓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通才,它们与专才一样同属高级专门人才的范畴。“通才之‘通’,不仅是知识技能之‘通’,更主要的还是基础理论之‘通’;一般能力之‘通’;一般方法之‘通’。”也就是说,通才掌握了概括性较大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了普遍性较大的一般能力;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职业适应性。本论文中的通才,研究的是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通才。
通才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通才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得进行学习,要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才教育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个人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才教育的优势
通才教育是强调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主张培养具备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在教育目标上,一定程度避免了专才教育的功利性和通识教育理想化,体现了教育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社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融会贯通,实现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更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了单一灌输的方式,加强了实践环节,倡导教学相长,将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相统一。与专才教育、通识教育相比较,更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设想
通才教育改革必须要因时因地而异,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学校的定位、专业特色以及行业的发展,确定了自身的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旨在培养诚信、敬业、崇德、严谨,又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突出德育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的通才,首先要对学生的全人格培养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才”教育不仅仅要在知识方面成为通才,关键核心是要求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完整而又独立的有思想的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疲于应付升学的压力,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这一现状决定了高校通才的培养要以大德育为基础,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课程上增加德育方面的份量,其次要求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做好文章。
2.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通才教育要求专业口径拓宽,专业与社会需要接轨,这必然要求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突出专业的融合性,围绕就业的不同方向灵活设置相关学科课程,着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性,帮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第二,合理地设置本专业的第二课堂,特别是把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的空间载体,并且与第一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第一课堂教学。第三,继续增大实践课的比重,尤其是社会实习和专业调查的课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育人的优势。第四,课程体系也要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面向世界,在教学和课程体系中体现国际化,比如课程设置要包括语言能力的国际化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3.调整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 +”带来的便利,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通过网络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学习研究最新最前沿的科研课题,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学校层面来说,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的资源,可以是网络的优质资源,也可以委派教师到其他高校和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视野。
4.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革
对通才教育来说,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学会思考的方法,那么这属于智力内容范畴,智力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符合通才教育要求。
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实现翻转课堂,体现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知道思想。从学校层面来讲,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均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化学习教学资源,在进一步的应用型课程改革中,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上面的优质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进行优质视频资源的录制,上传课件、大纲、计划等,丰富该门课程的题库,从而使我们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5.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要能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能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能支持教学、科研、科技服务,能对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科研、教改与建设结合、校企合作等途经,实现教学条件跨越式发展,建成丰富多样的校内实训基地,有力地来支持教学、科研。
“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气,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这对于视“诚信”为生命的会计行业犹为重要,通过实施“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66-67.
[2]牛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才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6-8.
[3]黄玲琴,谷晓钢.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J].科技视界.2015:7.
[4]周谷平、张丽.梅贻琦与竺可桢通才教育观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杜慧霞,山西太原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研究专项课题(ZX-18106);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18QZJ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