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杰
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第二中心小学252000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育教育是需要重视的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但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通过对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形式及方法进行思考与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法途径;
一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德育教学意识不强
在应试制度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小学师生普遍认为文化成绩是最重要的。只有很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找到出路。同时,小学班级的教学管理也主要是为了升学考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纪律,不注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并且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入,对德育的促进和实施热情不高,因此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班级教学管理中。
1.2 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导。 但是,目前许多小学存在德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部分德育工作也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管理,没有派出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这也对德育工作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3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父母的责任。许多父母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学习好,德育并不重要,一些父母认为,既然孩子被移交给学校,道德教育这是老师的工作。但是,他们忽略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事实,家庭环境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逐渐成为家中的宝贝。孩子的许多错误行为,许多父母选择忽略甚至无理由庇护,这些都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有影响。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德育教学的功能被忽视
语文是与德育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但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带来的优势。 仅专注于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不扩展其他内容。 一些老师没有将课本中的内容与道德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结果,学生只学习知识,而不能在德育方面有所成长。
2.2教学中缺少与实际的结合
我国已经提出了核心素养和道德教育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
例如,教师有只讲授理论而不将其与现实结合的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注重试卷和理论知识的解释。 尽管这些可以提高分数,但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课堂有局限性,有些老师不会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只能在黑板上解释,而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道德教育也无法进行。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3.1德育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脱离家庭的舒适圈,进入相对认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区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概念形成时期,其区分事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未来世界观的形成。
然而,由于认知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现阶段的儿童无法形成完整的判断力。小学教育则需要干预。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语言教育,而且还用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力量。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停留在阅读和写作上,而且还应让儿童通过文字理解高尚道德的力量,促进儿童世界观和判断力的形成。
如果学生接受了系统且完整的道德教育,然后他们在处理个人问题时,一定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话,就会大大减少犯错的机会。所以这就是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的体现。
3.2德育教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承担德育工作,教师除了精通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成为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在目前来看,德育的普及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不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途径
4.1有意识增强德育教育的功能
大多数教师会认为,不必在语言课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来培养道德教育。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古老的观念。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一些文字和文字相关的道德教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流行语言讲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并积极引导他们,将积极向上的信息从这种现象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中的真相,善良,美丽,虚假,邪恶,丑陋,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学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健康人格。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 这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还可以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从而记住老师的正能量输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奋发精神。
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意识,有目的地告诉学生各种道德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习辨别是非,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价值体系。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课程的同时需结合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德育知识,然后巧妙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获得知识和品德。
4.2加强教材与实践的结合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发展适当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通过观察现实中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做法,让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深德育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需要从教科书的理论中走出来,从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学习,使我们的知识和道德素质发生质的飞跃。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为了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理念,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课程中渗入德育教育,并加强渗透力度,争取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加优秀、更加有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惠燕.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14(58):17-18.
[2]苗春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1(6):278.
[3]周彦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黑龙江科学,2018.11(19):108-109.
[4]蔡丽玲.化知为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2018.36(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