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舒颉
[导读] 教师要全面践行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摒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者。
        舒颉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432400
        摘要:教师要全面践行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摒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独立意识的人、有独特生命特征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同时,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主动参与意识;课堂角色
引言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是基础科目,也是高考必考的重点科目。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不过介于数学的特点——抽象、学术化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也无法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实践数据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有关,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角色
        时代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摒弃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过渡与发展。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教师是课本的建设者和研发者的教育身份。其次,教师要充分深挖教材,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要打破原本沉闷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能力。最后,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能够更好地发展。这是我们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之一。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图的三视图时,首先,教师要摒弃原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因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可以采用实际观察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教师要准备好实际的教具,如圆柱、圆锥、长方体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看到的部分图案,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方向开展教学。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句名言简单介绍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学生若是无法对其产生兴趣,教师教学费劲儿,学生学习也有一定难度。想要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刻意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比如高中数学中的对称美、几何美、逻辑美、规律美……教师在教学函数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数形结合,通过函数图形简化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函数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与教师产生互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气温变化图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一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二来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掌握知识。这样一来,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也不再困难,学生既能有所收获,还可以很好的调剂生活。
三、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面临繁琐的解题步骤、复杂的公式定理以及更加深入的数学知识,部分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若是不能将理论化知识点通过“分解、细化”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地听懂课堂上的知识点;同时,学生若是缺乏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就会很容易对数学课堂产生抵抗情绪。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减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逻辑思维接受程度尚浅,尚未脱离初中时教师一一辅导的教学模式,生活化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将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既吸引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利用问题式导入模式,提高了高中数学课堂运行效率。而在此模式运行之前,教师需要切实把握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情况,转变教学模式,课前充分调查整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在课堂进行前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备案。
四、分层合作,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
        面对高中数学这一教学而言,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为有效缩短学生的差异现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局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将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个性爱好等层次性的划分,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划分中进行层次性的学习任务,同时结合一个优两个中一个差的组合以培优带差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圆与方程”这一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层次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得到自我价值的展示。第一,让差等生就圆的几何要素展开总结分析;第二,让中等生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x-a)+(y-b)=r、x+y+Dx+Ey+F=0进行了解探析,可以结合条件选择合适的形式求解;第三,让优等生对直线与远方程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进行掌握,并且可以根据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代数的方法处理几何问题,在这一学习中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在,在各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优等生与中等生进行探究交流,带领差等生展开数学知识的分析。通过这一分层组合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学习激情的刺激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为教师教学效率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数学在高考中是必考科目,教师更要重视起来。只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贺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58-159.
[2]覃扬坤.关于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83-84.
[3]毛誉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韩川.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34-537.
[5]王莉莉.高中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