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桂成
东莞市中堂中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要求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只有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才能彰显物理课堂教学的活力。本文从新课导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验活动生活化、问题设置生活化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把理论试验和实践观察进行有效的结合,它的研究内容都是源于人们实际生活而又服务于人们实际生活。初中物理知识,绝大部分解决的都是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象,是整个物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比较形象简单,所以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把物理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把物理教学生活化,培养初中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拉近学生对物理的距离感,真切的把物理溶于学生日常所感受到的事物中,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动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降低物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解难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小学升初中,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有别于语文、数学、英语,它所涵盖的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多,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初中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仅困难,而且对物理知识的应用不灵活。实行物理生活化教学后,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不仅能容易理解那些难懂的物理概念、公式、规律,还能让学生把物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电器的开关、多个电器的关联等等把这些实际的生活应用与物理知识挂匀,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讲授物理理论、规律等知识时,往往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比如教师讲授物理的“沉”“浮”相关知识时,把物理生活化,让学生拿平时常用的文具盒、橡皮標等放在放在水中进行试验观察,然后讲解“沉”“浮”知识,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吸引他们挖掘更多的物理知识。
1.3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
把物理知识教学生活化,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到具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另一方面,物理生活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当实际生活遇到问题时,如电线短路、电器开关坏了等,能凭自己的能力及知识进行解决。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更多生活物理知识的探究,激发他们的物理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1新课导入时联系生活
一切的学科都是基于生活而建立的,所以在讲授物理新课时也应该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数据表明,生活化情境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內在动力更加强劲。比如说在讲到大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可设置一个符合此知识点的生活情境。上课前准备一个上面有口的吸管,一瓶带有色彩的饮料。开始上课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用吸管喝饮料这个过程有哪些物理知识蕴含其中,谁可以阐明一下见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开展相应的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因为吸管的缘故不能把饮料喝到嘴里。此时老师可顺势展开追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喝不到饮料吗?学生就会认真观察实验装置,进而觉察到吸管上有裂口,老师就可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进行教学。导课时结合生活的点滴就会让学生更加真实、自由的学习知识。
2.2开展探究式教学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展开课堂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学生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学习发现能量转化成物体力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还发现哪些转化现象。当学生继续带着疑问开始下面的课程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产生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让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组内学生之间开展激烈的讨论。当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解的时候,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在下次上课之前,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知识。
2.3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逐一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辅助教学,拓宽教学的范畴,延伸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鉴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性,尝试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借以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即:笔者改变传统物理教学课下安排作业练习的形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实验,实践实验,亲身的体验物理的科学性、生活性等,感悟物理的实用性,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物理的信念。在学习“声现象”的相关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制作简易乐器的课外活动”;学习“质量”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天平制作活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让学生动手自制模型照相机;学习“电路”教学内容后,笔者开展“我爱发明”的课外活动等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2.4设定情景模式进行生活化教学
情景教学模式是教师经常性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情景的设定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物体在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定学生模拟坐公交车的场景,在公交车的行驶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加速”,另一种是“刹车”,教师在情景设定中提出问题“当汽车加速/刹车的时候,我们来猜一下我们的身体是向哪一个方向倾斜的呢?”学生会进行各种的猜测“向前”“向后”,甚至还会有学生说“不动”,这时教师再继续引发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并进行各种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在不断的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紧接着教师带着学生的疑问和猜测,展开初中物理“惯性”的教学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带动了起来,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整节课程活跃的教学气氛,加强了教学效果。
2.6通过简单的实验模式进行生活化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小的实验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比方说,梳头发用的木梳、饮料的吸管、手电筒等简单的工具,同样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实验,例如梳头发使用的木梳,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平时在干燥的天气梳头发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回答类似“头发都飞起来了”这样的答案,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头发飞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就知道原理,有的学生就不清楚,教师在这时进行简单的实验,并引进“摩擦起电”的教学知识点,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无形、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紧密、比较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来,达到有效的物理教学效果。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国.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9(4):62.
[2]常秀华.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