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位一体,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 贺倩
[导读] 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旨在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贺倩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旨在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阐述劳动教育的现状,并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家庭;社会;大学生
        引言: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另外,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必须开展好劳动教育。从个人层面看,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向上、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质,磨练意志,锤炼品行。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分支,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担。但是当前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存在缺位现象,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用《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笔者认为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促进。
一、以学校为中心,拉紧劳动教育的弓箭
(一)劳动教育在当前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在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决定了其能否为社会输送技术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人才培
养体系,课程规划不完善、不科学,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流于表面化,教育
成效甚微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项工作:
1、科学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心,重视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构建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长、实施形式。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劳动教师队伍。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2、充分利用就业指导做好劳动教育。就业指导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劳动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蓝领工作,工作多为操作性强的体力劳动。现在的00后大学生,受时代变迁、成长环境的影响,对体力劳动的看法存在偏颇,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没有面子、劳累,在就业时更偏爱坐办公室的工作。因此,学校应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理性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脚踏实地优秀品质。
3、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与开展形式和实施过程密不可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社区献爱心、养老院义工服务、街道卫生打扫等,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重视拍照宣传,缺少针对性、实用性的服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属于真正的网络一代。因此,要学会把握时政热点,比如国家对劳模的表彰大会、工匠精神的相关影视纪录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劳动的意义。

同时,注意挖掘身边人的劳动故事,用鲜活的示例去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勤奋向上、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以学校为支点,撬动社会时代育人杠杆。
社会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要在大二进入工厂实习。实习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学校和实习企业应通力合作,协同做好利用实习进行劳动教育的工作。但在实际实践中效果甚微。除了学校本身对此项工作不重视之外,相关企业单位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招纳进来的实习生缺乏系统完善的培训教育,在工作分配上以公司利益为中心,对实习生存在偏见,给学生的工作大多简单、重复。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接触优秀员工的机会较少,缺乏对勤恳、敬业、工匠精神的理解。
社会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应做到:深入挖掘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大力弘扬工作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劳动、劳动光荣的积极向上氛围。学校在对接实习企业时,要筛选发展规范、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企业。同时与企业达成一致,借助实习机会发挥企业育人作用。企业对待招纳进来的实习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逐步、深入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给予实习生相应难度的工作,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企业内部建立老带新,帮帮对的工作模式,让实习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工作氛围。
三、以学校为接点,强化家庭协同育人作用
和其他主体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深远性特点。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协助。
        (一)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90后辅导员,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这样的评价“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苦了,干点活就喊累,只顾着个人享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忍不住思考:到底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苦,还是我们没有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品质的养成,与学生幼年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现在00后大学生劳动观不强、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这种现状与父母对孩子的宠爱、缺乏劳动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一辈大都是从艰苦生活中走过来的,因此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尤其是00后一代,更是被父母视为掌中宝,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父母生怕累着孩子,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严重缺位,导致孩子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更体验不到劳动的乐趣。
(二)强化家庭教育协同育人作用
        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1、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的多种模式,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自身的观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肯对学生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磨炼品行。2、加强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注重和学生进行工作心得体会方面的交谈,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辛苦以及成就感分享给孩子,让学生明白没有所谓的不劳而获,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辛苦的付出。通过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3、增加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学生在家时,注意让学生多参与到劳动活动中,让子女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乐趣,从劳动实践中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四、结语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劳动教育永不过时,是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必需路径。大学生是一群有理想、有作为的有志青年,正处于敢做梦、敢追梦的重要阶段。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协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琪琪.如何有效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J].文教资料,2020(13)
[2]陈建波,游宗英.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贺倩(1991-),女,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济南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助教;] 李蓓[李蓓(1980-),女,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济南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王顺强[王顺强(1982-),男,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济南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