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焕利
(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第一小学,山东 滨州 256809)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知道小学生建立良好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技巧。小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维,可以更自如的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小学数学;获取知识;思维过程
前言:
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在正确的思维观念指导中完成。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养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一定可以轻松的应对数学难学、数学枯燥的问题,养成积极的解决问题意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意识
(一)操作概括思维
小学数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操作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操作思维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首先,要求全体学生对题目“5÷185”和“14÷66”进行运算,要求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使用竖式运算法。学生会在运算的过程中,发现结果是不能被除尽的一种结果。其次,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对竖式运算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观察结果中存在的规律。学生会在对比分析之后,发现结果是一种“重复出现的数字”的现象。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重复的数字进行标识,然学生进行思考“如果继续的进行竖式运算,结果会怎么样?”。最后,让学生学会进行概括总结,对抽象的“循环小数”知识深入理解,并建立操作概括的思维。
(二)观察概括思维
小学数学的抽象知识在进行概括的时候,还可以使用观察概括思维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数字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字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使用图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概括。首先,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一只小白兔的画面显示,下面用数字“1”进行表示,之后,教师可以逐次的增加小兔子的数量,并在图画的下方进行“2”、“3”......“8”、“9”的表示,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数字越大,表示的数量也是越多的,建立抽象知识直观理解的意识。最后,教师可以对黑板上的图画进行增加、减少的操作,让小学生去分析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理解每个数字之间的间隔是“1”的概念知识。通过这种直观展示的方法,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更直观的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正确的观察概括思维,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二、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总结概括的思维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总结概括的思维意识。主要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总结概括思维的培养。
(一)变式思维概括
在变式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的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题目运算进行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题目“11.04÷18”的运算,学生在得出结果“0.613333......”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观察结果中的规律,对小数点后每一位数字的变化情况进行理解。其次,教师接着让学生进行题目“20÷14”的运算,学生在得出结果“1.4285714285714......”的时候,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结果中的规律,对小数点之前和之后数字的规律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只要是小数部分符合一定的循环现象,即可被称为循环小数”。
(二)逆向思维概括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概念,公式,法则的知识获取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概括能力。比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知识获取和过程中,让小学生在一个画满相同格子的图形里面,进行两个相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两个相同三角形进行长方形的拼接,通过移动,可以顺利的实现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最后,教师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长×高)÷2”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长方形的图形中,观察三角形的长度要如何获取,高度要如何获取?利用这样逆向理解的思维过程,更好的强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比较思维概括
在小学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相似的知识点,或者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在这些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为更好的引起学生的重视,可以使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引导学习。比如在《小数点位置与小数大小关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组数字“0.3333”、“3.333”、“33.33”和“333.3”的对比观察,让学生对这一组数字中的变化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寻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字的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其中的规律。最后,教师对这组数字中存在的变化规律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指出,在随着小数点的变化过程中,数字也会进行不断的变化。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并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对比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探索知识的思维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学习。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倍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激发。首先,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三角形和圆形图案的对比展示,第一排画上3个三角形,第二排画上9个圆形。然后,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第一排的三角形和第二排的圆形在数量上有什么变化?”、“第二排的圆形比第一排三角形多几个?”、“第二排的圆形是第一排三角形的几倍?”。学生在进行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很顺利的得到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面对“几倍”的问题中,产生了好奇,“什么是倍数?”,教师在此时进行及时的引导,对“倍数”的概念知识进行讲解,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很容易进行识记,并在直观的图形观察过程中,更清晰的理解倍数的涵义。并得出结论,“第二排圆形是第一排三角形的3倍”。
(二)体验愉悦感
小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小学生才能进入到良性的知识学习状态中,开展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受用大小不同的圆球进行试验的操作,按照不同圆形在直线中进行滚动,来比较的理解圆形的周长与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在圆的直径是5厘米的情况下,得出圆的周长大概在15厘米左右;圆的直径是8厘米的情况下,得出圆的周长是24厘米左右。在这样的关系中,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在3倍左右。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圆周率的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圆周率的诞生过程,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圆周率诞生的过程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豪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中。
结语:
文章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进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抽象概括思维、总结概括思维和探索知识思维培养,更好的培养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意识能力,可以将数学知识中抽象的概念,内容进行直观化的理解,全面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谢仁存.抓数学核心素养要素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48.
[2]妥小华.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64+63.
[3]张庆红.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