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蓉
四川省广元市零八一中学
摘要:三人行小组互助学习数学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让每一个成员都逐步养成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三人行小组;互助学习;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中深度的思考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中深度思考的习惯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课堂实施为抓手,从问题情境的创设、思维方式的养成、引导探索的空间和练习题的开发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
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只是过眼云烟,听数学课学生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跟着教师去思考。听课的精力要高度集中,思想不能开小差,要积极思考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要提出问题或找出疑点,不能人云亦云,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主动作答,不能当看客,教师要求动手练习的内容要积极配合,勤于动手,不能只看只听不练,久而久之,才可能提高听课的效益。
我校推行的三人行学习小组,按照学生能力水平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旨在让学习较快的优生,帮助B、C两个层次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把知识技能内化于心。但因为教师课堂上的精力有限,个别学生过分依赖优生,只重学习结果,不重视方法的理解掌握,从而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就尤为重要。
三人行小组互助学习数学课堂,更应该引导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去,积极开动脑筋,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让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每一个成员都逐步养成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合我校三人行小组学习的特点,我们怎样做呢?
首先,教师要更加注重微课的质量,让微课更具吸引力。在平板支撑下,我们在教学中可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作支持,提前录制授课微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初学,可以反复观看,并独自回答自学检测中的问题,部分没学明白的内容,留到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与老师点拨释疑解惑。正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观看教师发送的微课,完成教师发送的问题和作业。所以教师录制微课必需生动,紧扣重难点,让学生因为兴趣而愿意深度思考。
其次,学生小组活动时老师应全班巡视,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当学生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当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在小组学习遇到障碍时教师要给以引导,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介入,针对问题,进行指点诱导,让学生不会因为拦路虎而害怕深度思考。
第三、根据学生自学时收集的问题强化知识重点、提升难度、强化技巧和重点题型训练,把握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一节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要提高效率,把握和突破所传授知识的重点是很重要的。把握提取重点要着眼整个知识系统,充分联系和利用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要着眼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情况,更直接的是利用好学生在观看微课、课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惑。
这个重点应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区分点。要突出这一重点,就要启发在重点处,重复在重点处,练习在重点处,精准教学为学生深度思考提供必备的知识技能。
尽量做到练习在课堂,订正在当堂。要想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过重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课内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样就可对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对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进步最快,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环境安静,精力集中,能很顺利地当堂消化吸收,当堂消除错误,较之课后的草率练习它的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愿意深度思考。
第四、对于个别有思维惰性的学生,重难点问题可以组内循环讲解。A-B-C-A。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小组在编排时,一般都会把好(A)、中(B)、差(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让差者有更多人关注和帮助,让优者在帮助他人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也促进自己对探讨内容理解更透,印象更深。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学困生的一种强力关注,帮助和促进,从而也能让优者更优。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衡合理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A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与中心,主帅可以主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但不能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C不能只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往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有时优生无耐心听取,我们实行A-B-C-A式的循环讲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优生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培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从而小组内人人都能进行深度思考。
第五、在课后练习中反馈情况较差的学生,让他当一回小老师,而老师则成为学生。如果学生不会,让他先请教同学,先学再教(先在同学那里学会,再给老师讲解),老师在听学生讲解时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六、为了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个人制作微课。学生自制微课,讲解重难点题目,激发深度思考。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制作微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让学生特别是C层次学生对新知理解更透彻,掌握更扎实。
可以这么说:没有深度思考,也就没有三人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三人行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三人行小组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