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和顺园小学 063020
摘要:新课标提出了科学探究要借助于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观察和实验是认识自然最基本的方式,它充分体现出科学课教学的特点。科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这两项活动来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发展,目前,核心素养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学科教学中。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也应该借助实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
引言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有的小学生缺乏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合理认识,认为这只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不想投入过多的学习精力和时间,导致老师的教学进度落实不到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为了推动小学科学课堂的发展,老师要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重要价值,给孩子们创设出有趣科学的教学课堂。
1着重培养儿童创新思维
在小学时期,科学实验具有的主要目的是对儿童创新思维、观察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加以培养,这需要教师将儿童置于主体地位,全面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对教学目标加以合理设计,站在人性化这一角度开展教学。自新课改以后,学校教学重心逐渐从只注重学生成绩以及名次逐渐朝着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向进行过渡。通过科学教学能够对儿童创新能力加以有效培养。通过实验可以让儿童对很多现实生活当中曾经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以及现象进行关注,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除了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之外,同时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进行“磁铁”教学期间,科学教师需把儿童当作主体,为对其注意力进行吸引,首先是把磁铁发放到儿童手中,然后让三名儿童组成一个小组,对磁铁进行运用,在操作当中总结相应规律。期初,儿童可能不知道磁铁用法,会东张西望,看一看各组磁铁形状是否一样,很快儿童就会发现有的磁铁可以吸在一起,有的会产生排斥现象。如此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儿童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而且,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其创新能力,激发儿童的实验兴趣。
2要时刻明确实验学习目的,把握好实验设计和开展方向
每一次实验课程的开展都要遵循着一定的目的,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之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心理学我们得知,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教师首先对实验的目的明确了,进而才能以准确的语言和图形结合等方式向学生描述,学生也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我们可以产生哪些新的想法,等等。不过,很多教师对于实验的目的并不清楚,让学生认为实验课就是去玩一玩。
所以,在课堂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玩得很嗨,但是具体的来说一说从中有哪些启发,学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一无所知。所以,教师要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要引导学生们带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参与到实验课程中。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目标,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先向学生讲明这个实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为几个步骤,在哪个步骤中学生该注意点什么,该做哪些记录,等等。提前给学生做好这样的讲解,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就会多一份严肃和谨慎。保持一种科学而有序的实验习惯,学生日积月累,自然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科学的训练,也能够发现更多的乐趣。
3改进有结构实验器材,培养主动发现探究意识
良好的有结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充分考虑材料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使实验更具可视化。平时教学用显微镜总是以笨重的形态存在于实验室里,不能便携式随时随地成像研究。借助TIPSCOPE小贴手机外置显微镜镜头执教《植物的叶》,进行户外调查研究时使用写轮眼结合手机、相机App拍摄毫不起眼的各种植物叶子,再将材料向班级优化大师群相册中上传,并提前一周布置孩子们记录各种各样的叶,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常识介绍,学生也将材料提前上传,大家随时进入相册查看各自对叶的研究情况。课堂俨然是一场发布会了,学生不仅发现一片完整的叶子包括叶片、叶柄、托叶;还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的大小、颜色差异很大,同一种植物的叶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叶型有卵形、圆形、剑形、披针形、阔卵形、倒卵形……一切未知的奇妙,激发了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的好奇心,各种各样的叶在视频中展现了自己的生命与活力,煞是有趣有益。
4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要能够最大限度在课堂中开展活动实践,充分体现科学学科的特征,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步骤。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设定好的实验,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验室、实验器材。最后,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对实验改进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结语
科学核心素养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程中对学科知识与思维培养、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等进行实践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超.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14-15.
[2]许晓明.核心素养导向下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综述研究[J].体育科学进展,2019,7(02):58-61.
[3]邹田兴.加强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