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萍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
【摘要】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包括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创设多种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问题 对策 教学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改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使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教学解决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思维固化严重。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紧随时代的步伐。可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或者按部就班地将课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在考前让学生把课本知识突击背诵以达到应试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没有更新,为了学生所谓的高分,在课堂上依旧坚持满堂灌,导致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学生看似明白的知识点,其实没有理解,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做到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很大程度受到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很多,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1]。并且,初中生对一些生活中没有遇到的比较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会无从下手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信心,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对于初中生,虽然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但要是遇到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比较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就比较难理解,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道德与法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课堂是否生动有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直接影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初中学生的性格又十分的活泼好动,所以初中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的参与意识不强[2]。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研究
(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新课改的要求与内涵,自觉投身于改革的浪潮,适应新课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或者仅仅只是对课本知识的复制粘贴,而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探索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认真解读和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懂得触类旁通,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整理,寻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飞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不能单方面地传输知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建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围绕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从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开始,学习新课标,研究教材,才能真正适应教材的要求。
(二)创设多种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如今的初中生都是00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再加上有一些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极端。假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中仍然采用老一套的说教方法,就很难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创建趣味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爱在家人间》这节课时,通过课前收集学生与家人的照片并制作成电子相册,在新课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看电子相册的同时能够触动学生想起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观看完电子相册,教师在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与家人的相处之道。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很好地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提高了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现实生活中孝顺父母、尊重父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为家庭付出的意识。这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参与课堂。
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动力和兴趣。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把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自觉的学习,积极完成教学目标,对学习的目的也会更加明确。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学生吸收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摆脱课本教学的枯燥,从而提升教学过程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时事新闻、音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专注课堂,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中动静结合,达到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可以播放近期香港事件视频,让学生来谈谈感想导入新课,从而强调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我国是法治国家。视频的效果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谈论。
第二,创建真实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道德与法治本来就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如何帮学生建构生活与知识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学生是否可以很好地理解新内容的事实上进行备课。课堂中不能一味只顾着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应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疑惑的时候要及时调整上课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吸收的程度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满堂灌给学生。现在很多公开课好像课堂很热闹,学生好像听得懂,但是一下课,学生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因为教师没有遵循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不是真实懂得知识点,所以在现实生活与生活中很难运用所学的知识。
把真实的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中舍得留给学生时间进行预习思考与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追赶自己,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收获。当学生走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时依旧记住的东西,乃至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例如,当下热点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要扶,但是有的学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说到碰瓷现象。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不同情景的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来判断该不该扶。从多个方面与角度思考不同做法的后沟,探究正确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让真实的生活情境存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有真实的收获。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碰到和学生有不同意见,或者与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第三,创建挑战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积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课堂,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堂中尽量不用“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思考性与研究性,提升问题质量。设问要有挑战性和探究性,设计什么问题,先设计什么再设计什么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有联系有层次地设计。道德与法治的设问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能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考后得到答案,并且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具有挑战的课堂需要有挑战的问题,好的问题需要在教师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恰当地提出。在整合优化中加入知识、能力和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使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启迪思维的场所。
道德与法治教材讲究思辨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辩论活动,有针对性,有目标的辩论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之一。例如,在学习《享受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是苦乐交织这一知识点,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正方的观点是学习乐大于苦,反方的观点是学习苦大于乐。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的苦与乐,懂得学习是有苦也有乐的,要懂得去协调学习的苦与乐。
(三)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作出客观衡量和评判标准,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我认识还比较不稳定,课堂中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心和满足。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看重结果,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很不利。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我们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们对学生评价应全面、客观,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既要考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更加突出过程性,采取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尝试开放性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认识进行自评,也可以采取小组分散性地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综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通过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课堂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通过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更是在生活中是否能做到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道德水平高和法治意识强的公民。在教学中要及时评价学生,让学生可以较快地从错误的认知或行为中改正,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效果。
评价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给予正面的评价。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创设适合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改变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随着道德与法治教学地深入而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学校教育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希望自己在教学中要引以为戒,不断更新自己教学观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能够用多元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生厚.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4):43-44.
[2] 张青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