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原因及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陆胜其 王斌
[导读] 通过调查研究当前中学德育实际情况,探索其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包括社会转型冲击、德育内容与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中学生自身特征。
        陆胜其  王斌
        江苏省怀仁中学 214196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当前中学德育实际情况,探索其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包括社会转型冲击、德育内容与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中学生自身特征。据此提出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改善德育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德育模式;加强实践,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效性;制约原因;提高策略
        前言: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其主阵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德育低效成因,探索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强化对策,在中学德育每一环节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制约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着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积极转型,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方面出现巨大变化,而且广大民众的思想也大幅提升,逐渐摒弃长期以来的封闭单一状态,日益凸显思想的多元化。但是,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存在一系列不良现象,比如铺张浪费、以次充好等,而这些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中学学校,对德育实效性造成极大不良影响[1]。
(二)中学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中学德育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学生实际,降低德育效果。首先,德育目标和内容违背中学生实际情况,诸多要求没有细化,未具备层次性特征,大量内容无边际,制定的德育目标高不可攀。在德育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中学生道德发展情况,并未将其阶段性规律作为重要依据,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实际依据年龄特征。然后,德育工作缺乏积极性。当开展学校教育时,应该将德育放于首要位置,但是因为升学制度限制,往往用智力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甚至用智力否定道德,导致德育成为变种工作,虽然口头上非常重视却忽略落实。再者,简化德育方式。将德育工作认定为上上课、开开会等,更为严重时这些都停留在形式层面。
(三)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中学生自身特征而言,他们具有较强自我意识以及严重的逆反心理,没有清楚形成自身政治信仰,其政治立场不坚定,如果不及时、有效引导,势必大幅降低德育效果。
二、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其一,积极改进与完善德育环境。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带领他们接触并观察社会,独立探索现实问题,充分结合社会现实,丰富自身生活经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使其在社会范围中获取大量积极信息,以此产生良好影响,让他们主动阅读优秀书籍、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等。与此同时,应该在制定合理计划的前提下,向不同领域热爱教育事业的模范人物发出邀请,扮演校外辅导员的角色,而且定期邀请他们在校内做先进事迹报告。另外,还可以加强对敬老院与博物馆等的应用,将它们作为德育基地,定期举行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2]。
        其二,改进与完善社会环境,尤其要以大众媒介以及网络为对象,加大对两者的管理强度。

针对全体中学生,及时、合理引导他们,使其进行分析、判断与调控,树立起自律意识,规避不良信息。多个管理部门应该共同管理,比如工商部门、文化部门等,加大对不良媒体的管理强度。
        其三,创设良好家庭环境,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从学校角度来讲,需要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有效结合校内德育和校外德育,合理创设外部德育环境。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应用一系列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比如家长会以及家长委员会等,将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集为一体,构建起互惠互利、相互辅助的德育体系。
(二)建立“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首先,学校需要确立德育宗旨,即德育为先。逐渐摒弃应试教育,广泛开展素质教育,促使智育为先转变为德育为先,以实践育人标准为依据,利用三项途径,一是体验德育,二是社会德育,三是个性德育,精妙、灵活设计道德实践活动,确保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新颖的形式与内容,在主动参与期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通过主动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利用反思提升自身道德境界[3]。
        然后,坚持以人为本,并确立为德育理念。对于德育而言,其终极目标为积塑造灵魂,在中学德育中,该理念具有核心价值,同时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开展深化,将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该理念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围绕学生道德生活进行德育,三是参照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并结合他们的发展水平。
        此外,以全员育人为核心,构建德育模式。针对德育管理而言,需要所有教职工参与,仅仅依赖于教师与相关德育管理者无法实现。在德育开展期间,为让所有中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渗透全员育人理念,用道德教育学生。另外,还需要将学校、家庭和社会集为一体,在社会范围中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充分促进社会育人。
(三)突出体验与实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以全体中学生为对象,激发他们的个性化道德需求。如果他们的内部形成非常急切的道德需求,如此方可树立不容侵犯的道德信念,也才可以发生道德行为。然后,面对中学生个性特征,应该做到充分尊重,严格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每一名中学生关心与爱护。以学生个体在特征、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依据,有效利用分层方式开展练习与教学等,由此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都明确努力方向,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同时人的思想也有巨大改变,从以往的单一状态转变为多元化状态,而这都使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应对当下困境,不断强化德育实效性,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德育水平,改善教学方式等,另一方面社会各界都需要积极配合。各方共同创设能够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亲身体验与感悟,树立自我道德意识,进一步发生道德行为,并且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婵.新课改形势下中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2]孟玲云.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05):79-81.
[3]高晓峰.河南省郑州新区S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陆胜其,1967年10月生,男,籍贯:靖江,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职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