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丁玥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摘要:在双职工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家庭模式不断瓦解以及减负政策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时间的缩减作用影响下,家长及时去学校接送孩子的行为已经越来越难以执行,即父母的下班时间远远晚于学生的放学时间。因此,在学生的教育、食宿以及人身安全方面就出现了层层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投入意识不断增强。在问题与需求的共同促进作用下,服务于在学生放学阶段看管学生并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机构不断增加。同时,作为实施教育任务的学校来说,我国许多地区也开展了相应的课后延时服务。所以,本文将针对课后延时服务中设涉及到的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后延时服务;家长与老师;沟通问题
引言
通过延长课后时间使得学生的放学时间能够与家长的下班时间相吻合,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必须涉及到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问题,通过这二者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够使得课后延时服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针对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政策展开了研究化的探讨,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有所归纳及总结。因此,下文将根据当前的课后延时服务研究状况,并结合当时服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家长与老师沟通问题进行了策略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状况
我国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开展时间较晚,开展历史较短,所以在内容模式结构以及相关的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缺陷要间接导致学生家长对于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失去信心。其中,从当前所使用的课后延时模式来看,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讲课与做作业相结合的延时教学模式,从整体呈现效果来看较为单一,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不高。再者,当前所沿用的相关服务管理模式也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家长对于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的需求。在后勤保障方面,由于人员的缺乏,就无法推动学校就餐的需求,但经过延时教学后,学生吃晚饭时间就推后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其次,关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所能够给予教师的相关服务补助不够明确,教师进行服务补助工作的薪资无法保障,这就使得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到该服务项目中。最后,由于上述的问题的不断累积以及沟通平台的缺乏,家长与老师之间无法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而对延时服务的内容以及效率进行交流。[1]
二、解决课后延时服务中家长与老师沟通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课后延时服务中的监督管理,明示各种费用使用状况
为了能够使得家长与老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互通关系,相关的学校就要积极发挥构建良性关系的桥梁作用。首先,在涉及到与课后延时服务相关的费用使用状况方面,校方要积极推动服务工作支出的明细台账公示,以定期接受家长监督以及相关审查局审查的方式来对相关的使用状况进行核查与检查。其次,为了使得家长能够更加接受课后延时服务所提供的看护作用,校方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通过雇佣相应的看护人员的方式对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从而使得家长能够信任校方对于学生的看护能力。在建立完基础信任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必然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并且能够在学校的保障制度下,更高效地推动课后延时服务中的教学任务。
[2]
(二)构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尊互助关系,广用文明用语
互相尊重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前提条件之一,所以,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互相尊重。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及家长的人格,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过差而过度谴责家长。同时,切不可抱着告状的心态,以训斥的态度去解决相关的症结问题。此外,在语言选用方面,一定要选择文明用语,切不可自毁老师形象,拉低教育水平。在称呼与使用方面应当多选择“您”这样的礼貌用词,同时在表述方面要婉转。要懂得积极用鼓励的话语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最后,老师应当深化自身的教育职责,以真诚之心对待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相处,对于学生家长的意见及建议要懂得虚心接受及耐心倾听。对于家长而言,应当摆正自身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切不可将所有的教育义务推卸给老师。同时,对老师的辛勤付出应当予以赞同及感谢,而不是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轻视教师的工作。在与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向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自家孩子的学习生活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并能够与老师进行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交流。此外,家长也应当积极发挥文明用语在沟通过程中的润滑油作用,以尊重的姿态对待相应的沟通交流。[3]
(三)建立弹性的课后延时时长,构建意见反馈渠道
课后延时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能够便利家长接送学生,并让学生在可利用的实践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在时间设置方面,课后延时服务中必须要设定相应的弹性时长,以此来适应不同家长的时间段需求。同时,由于受到二胎政策的影响,许多家庭存在两个孩子,而两个孩子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在放学时间体现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的相同性,就会使得家长被迫要去进行相应的时间调整,最终也没有达到一个便利的效果,也没有解决到这一紧急的民生问题。所以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现状,课后延时服务体系中必须要能够使得时间限制是可调整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在反映老师的相关教学问题时,许多家长可能会因为顾虑到老师面子的问题不会对教师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直接提出意见。久而久之,其中的问题就会持续累积,并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而老师自身在得不到意见反馈的状态下,也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最后,在相互顾忌的状态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失去作用,从而无法发挥对教学促进以及学生培养的深化作用。而通过构建相关的反馈渠道,能够让家长以匿名的方式实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老师在收集到相关的意见反馈后,也能够通过分析自身的教学方式来反思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与缺陷。在这一意见反馈平台上,还可以增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让同步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教师能够共同地进行最佳教学方式的探讨。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迅猛发展促使原本传统的单职工家庭向双职工家庭转化,而生活的压力也促使家长不能及时接学生放学。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民生领域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推行课后延时服务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民生问题,将相关的课后延时服务关系延伸至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方面,其促进了社会的安稳和谐发展。但由于目前的延时服务体系应用不成熟的原因,在现阶段仍然处在相关的问题。为了能够推行这一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老师与家长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互通关系,家长要充分理解老师的难处,切不可将所有的看护职责推给教师。而老师作为理性人,需要随时查阅相关的资料及数据丰富富自身的经验,以此来推动延时服务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钱亚玲.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0.
[2]吴霞飞,卢光敏.基于家庭教育视域下的小学生家长与教师沟通策略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5):108-111.
[3]王晓慧.班主任与家长、任课老师的沟通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