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人性化理念的优越性评价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孙晓萍
[导读] 探究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人性化理念的优越性评价


孙晓萍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人性化理念的优越性评价。方法:现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之间就诊于我院的124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62)和对照组(n=6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护理过程中加入人性化服务理念,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后的生活能力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后的生活能力和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调控,且能够提升患者愈后的生活能力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和进行推广。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临床护理;人性化理念
   脑梗塞是临床上比较多见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脑动脉血管狭窄、破裂而出现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极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如无法正常吞咽、饮水呛咳等都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患者入院后尽早展开对其的护理干预以期对患者的健康进行有效管理。本次研究即针对在护理脑梗塞患者中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之间就诊于我院的124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62)和对照组(n=62)。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5±2.5)岁;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5±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85岁,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损伤患者;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服务,具体包括:(1)从入院开始积极主动的同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对所处环境加以熟悉,减少或避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2)针对患者的饮食偏好、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等方面,为患者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护理方案[2];(3)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4)为患者设计合理康复训练方案;(5)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的治疗环境。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1)对全部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2)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评分办法参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分值范围0-10,所得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3)对患者的焦虑度与抑郁度进行评分,评分参考SAS与SDS,分值范围0-10,所得评分越高,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均输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检测,计量资料使用(士s)表述,并行T检验,以P<0.05表达时说明两组之间有差异存在,并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12±1.09)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78±1.21)d,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T=8.0260,P<0.0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无对比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为(8.74±1.45),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为(6.59±1.73),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T=7.4997,P<0.05),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无对比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4.27±1.0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5.16±1.34),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T=4.0867,P<0.0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为(3.29±0.9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6±0.86),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T=9.6471,P<0.0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当前我国的老年脑梗阻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对患病的老年人进行护理时采用人性化理念对患者有着积极作用。脑梗阻患者多数都会有语言障碍,行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患者入院伊始护理人员就应当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表示适当的关怀,容易使患者建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心与信任,对医护人员所表达的护理内容会更加容易接受并执行[3]。脑梗塞患者多为突发病情,患者由具有自我活动能力到严重降低甚至丧失自理能力必定经历沉重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甚至抗拒治疗。在对患者治疗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时刻以亲切的姿态面对患者,安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进行相关疏导,树立患者社会生活目标,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为患者制定适合自身的康复训练方案。对其因脑梗阻而发生的语言障碍,行动障碍,吞咽障碍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4]。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行动能力,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通过本次研究可见,相对于常规护理,加入人性化理念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阻患者在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理念,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康复,对患者的不良心态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脑梗组临床护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丹丹.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3):93-94.
[2]王春苗.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S2):176-177.
[3]王善秀.人性化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双足与保健,2018,27(04):39-40.
[4]耿秀英.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用药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分析[J].系统医学,2018,3(04):181-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