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连续护理提高艾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余庆 张辉芬*(通讯作者)
[导读] 就连续护理提高艾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进行探析。

余庆   张辉芬*(通讯作者)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重庆400036)
   摘要:目的:就连续护理提高艾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对其实施连续护理干预。结果:在艾滋病护理中应用连续护理干预后,进一步促进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而言,连续护理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连续护理;艾滋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
   在临床中,艾滋病是一种感染性病症,死亡率较高,治疗期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加之自我护理能力较差,生活质量往往处于较低状态。基于此,本文主要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回顾性分析了连续护理干预对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40例),在基于不同护理干预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比例为11:9,年龄最大的为58岁,年龄最小的为24岁,中位年龄为41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占比较大,男女比例为12:8,年龄最大的为55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中位年龄为40.5岁。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在研究开始前,已将有关内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征得了他们的同意。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没有发现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以常规护理为前提,予以连续护理干预,主要内容:1)构建连续优质护理干预小组:医院要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构建一支连续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所有成员均接受专科知识、护理技能、优质护理等方面的培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一步了解认识优质护理内涵,掌握优质连续护理技巧,明确连续护理目标,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为其讲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自我护理相关知识等,以强化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能力,提高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改善其对护理的满意度。2)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受艾滋病传染性特点的影响,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这就直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治疗效果的提高,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要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连续护理操作流程、目的及相关事项等,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让家属在家庭护理中能够充当监督人员,正确引导患者,以确保患者在院外也能得到良好的护理。3)出院居家护: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为其讲解患者的病情状况、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家庭护理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明确患者的复查时间,嘱患者家属如若发现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送院就诊。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按照该计划执行,嘱患者可多进食瘦肉、水果、豆类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忌刺激性食物,如生冷、辛辣等,严格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确保营养摄取的均衡性,禁烟酒,以满足患者机体所需营养,增强患者体质,促进患者恢复;出院后,可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护理效果等进行了解,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家属要严格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如有必要可延长电话随访,抑或是改为上门随访的方式,科室要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要患者家中了解其情况,并给予个性化指导,通过对患者的观察、了解,及时发现患者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纠正,可最大化的避免患者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提高其院外护理效果。此外,针对家庭居住地较为偏远等访视存在困难的患者,可指导患者家属到其当地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处理,且也可采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方式展开随访,推送艾滋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在群里分享治疗心得等,在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1-2]。
(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涉数据,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分别予以t、X2进行,P<0.05满足了统计学条件。
2、结果
   观察组在艾滋病护理中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自我护理能力有明显提高,从而就进一步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观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则相对较差,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艾滋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及性传播,患病后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力低下等症状,受病程长、疾病特殊性、疾病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有可能产生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故除了对症治疗外,护理干预的实施也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将住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亦或是家庭中,要求护理人员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彻全程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活动,促使患者得到连续、全面的健康服务,缩短病程[3]。因此,在患者入院后,科室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责任医护小组,护理人员要为患者介绍病区及周边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进一步对患者的病史资料等进行了解、掌握,从而协助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强化对病情变化的观察,掌握患者的实际需求,最大化予以满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护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考虑到艾滋病的特殊性,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还需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可组织志愿者到医院与患者展开互动,丰富患者的生活,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有利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实现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充分展现优质护理理念,确保治疗效果。
   综上,针对艾滋病患者而言,连续护理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张丽,张金梅等.护理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29(27):62-63.
[2]徐六妹,陈伟梅,李莎茜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8,31(23):2146-2148.
[3]朱凌云,汤丽萍,束玲玲等.一例艾滋病并发颅脑损伤致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1(28):2146-2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