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0期   作者: 李冰 谭豪
[导读]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良好发展,
        李冰   谭豪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良好发展,将使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更加方便。公路事业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力。目前,在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钻孔灌注桩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主要桩型。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科学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必须合理运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本文对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重要性和施工程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对施工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措施做出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 钻孔灌注桩 施工技术
        引言: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在地基上使用最多,在地基上钻孔,加桩施工最为方便和熟练,目前应用很广泛,但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施工工地存在许多干扰因素,增加了钻井打桩施工的难度,出现了钻孔塌陷,钻头断裂等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增加了成本投入。据此,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施工技术,为钻孔灌注桩施工工作提供指导,提高桩基结构的质量。
        1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1.1施工方式方便快捷
        利用机械设备和人力在区域范围内制造出适当大小的木桩孔,就是在钻孔中进行灌注打桩技术施工的过程。和比较难的项目相比,技术方法非常简单快捷。这种技术不但方法简单而且其必要的设备也比较容易被搬运走,在施工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1.2性价比较高
        目前,国内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已进入相对完善阶段,资源利用率或施工效率也比较理想,有利于加快桥梁施工进度,减少造价。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不仅钻井打桩的质量比传统的施工方法要高,而且能明显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1】。
        1.3对环境影响较小
        在大型施工现场不仅技术上有要求,而且要特别重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道路桥梁工程毗邻居民区的位置。钻孔灌注式木桩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震动、粉尘问题基本很少,可以保障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2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程序
        2.1施工前准备工作
        道路桥梁施工的有关技术人员,在进行道路桥梁桩基施工前,首先要做的是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现场清理工作,有效地协助各项施工,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安全场所。道路桥梁施工人员应当做好施工现场的平整工作,使施工场所的平整程度得到相应的保障,以满足施工的具体要求。如果一座桥梁施工工程的水位平均在8-9米的深度之间,要求是3-4吨桥,准备工作中应该充分准备施工沙袋,在桥两侧人工设置工程平台,并在所在区域挖出足够厚的泥土,用E型岛方式按下,用道具按下处理。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防止后续工作出现问题,保证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打桩施工【2】。
        2.2埋设护筒
        完成打桩前的前期工作,就可以对护筒进行埋设了。埋设的保护管为铁制保管用护桶,用8毫米厚的不锈钢钢板,在施工过程中,利用铁制设备将不锈钢钢板制成护桶,然后进行埋设。这项工程将护桶的直径设定在木桩直径15厘米以上。它的埋设深度由施工区的土地性质决定,如果施工区的土壤中有大量沙砾等,比较干燥时,被控制的埋藏深度应小于2米。如果施工土地比较湿润,有大量淤泥、软土等,整个土层比较松软,为了保证护筒的稳定性,埋设深度不能小于3米。保管通道必须垂直铺设,尽量避免斜线。
        2.3钻孔泥浆护壁
        在打通泥土时,应以黏土为主要材料。制造泥浆时,泥浆的比重控制在1.2~1.4,向护筒注入泥浆时,泥浆的表面高度不得始终低于地下水水位。由于地面地下各部分土层结构不同,施工人员应根据当前深度,作为相应的地质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保证泥浆的性质符合地下地质结构的性质。泥浆的重要指标有胶质率,含沙率,黏度和比重。为了提高沉淀场的利用率,将设置单独的沉淀场,将从洞里出来的其余泥浆放入沉淀池中,使里面的杂质沉淀之后,重新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泥浆。
        2.4钻孔作业
        在钻孔前,要检查固定的冲击钻头的位置,使打孔机的中心与木桩的中心衔接,以免钻孔倾斜。由于钻探的范围在钻井内部和钻井下3米以内,因此,在钻探过程中,要注意有没有超钻。钻探时,应将钻探的钻探方式定为“冲击用小冲击,高频率钻探”,以免钻探钻孔或钻洞。在钻探过程中,应经常除去钻头的泥土和杂质,小心杂物影响钻探效果,在有大量软泥土的土层中要格外小心。

钻探时,钻探的最大冲击力必须小于3米,防止钻探或出现漏洞。为了确定最大的冲击距离,最好在钻探前用铁丝标明,并且经常查看钻探过程。在穿孔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洞内水位,发现洞内水位过高,应立即停止钻探,及时排除洞内水,控制水位不超过保护顶端。进入4~6米的时候,要更换一次钻头,检查钻头的质量,还要调查钻头的深度和孔内的水位等,并进行记录。
        2.5孔道清理
        钻孔的深度达到要求后,将钻头向上拨至30~50厘米,以满足要求的泥浆置换空中的泥浆,达到要求指标。当清孔持续30秒后,钻渣及时排出池外,注入一定量的清水,保证清水的水量,以泥浆浓度为准进行控制。当它完成时,就要检查洞的质量和沉淀层的厚度。第一步是对桩洞深度的检查,第二步是对泥浆指标的检查。其中泥浆指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相对密度为1.03~1.10范围,粘度为17~20s范围,含沙率不得超过2%。检测和钻头作业的方法完全一样,钻头的深度是用吊锤测量的。将钻头拆解时,对木桩直径,垂直度和洞底残渣厚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合格后,才能将钻头分解。
        2.6钢筋笼制作
        拆钻后,安装钢筋笼和悬挂。钢筋线圈总长度约12米,可分两三节制成,在钢筋线圈之间留出足够的焊接或连接长度。钢筋笼的一周应当按照设计要求设置保护层。钢筋现场加工成型后,要用起重机吊入洞中,把支架吊起来,在钢筋笼的上部又用钢筋进行焊接,确保框架完全固定,中心与柱子中心完全瞄准,并在筑造时避免上升下沉。为了缩短整个起重装配时间,在对钢筋骨架按程序安装的过程中,要将3台焊接一起焊接。
        2.7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的比例在混凝土配合前要配合好,混凝土配合的比例要有效控制,在混凝土配合的过程中要保持均一性。水泥的第一次凝固时间应在150秒以上。应该多加些砂石。如果要采用细小的骨骼,中士最好。通过车泵浇灌混凝土。第一批混凝土填充完毕后,要迅速第二批填充完毕,不得中途停止。在注入过程中,要全面观察混凝土混合物有无遗漏,尽量准确测定,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必须严格控制管道。在起吊管道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轴线与中间站直。洞内的混凝土上浮时,要迅速拆除管道,冲洗【3】。
        3道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3.1塌孔的处理
        发现塌孔问题后,必须迅速,及时地拆除护筒,利用回收填埋地,在护筒周围压实,不断地延长保护系统,并以合理化的重装埋设进行钻探工作。也就是说,施工人员利用机械设备在地面上更换提锥和落锥,使地面出现电钻冲击后,在地面上产生标准合理的空洞。施工完毕后,有关施工人员要反复钻孔,到钻孔位置才算完工。要进行这一步骤,需要注意调整相关作业人员不间断的泥浆黏度,控制钻孔速度,保证泥浆浓度在标准,合理范围内进行。与此同时,在穿孔的过程中,要对洞口的具体位置和洞后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道路桥梁工程在规定的范围内顺利进行。
        3.2卡钻,脱落钻物处理
        一方面禁止强行将卡钻拉起,采取小锤子冲击等方法,防止钻头松动,及时打捞出钻头坠落的物品,尽量缩短时间,以防发生坍孔事故。其次如果钻孔的锤子无法打捞成功,必须与所有建设企业一起分析终孔的可能性,重新制定施工计划,使之能够重新钻孔。
        3.3导管进水处理
        第一次管道进水。洞口和管道底部之间存在间隔,第一次混凝土埋藏量过少等都是初灌水导管进水的主要原因。这时应拿出管道,在洞底散布混凝土吸出去。如果有必要,就应该把钢筋笼拉出去,再进行钻孔洞,再做一次灌注。如果中期导管进水。管道过急,导管接头严等是灌水进入导管的主要原因,此时必须重新灌入,以便抽换,换回原管,保证质量必须在排除污物的状态下进行。
        4总结
        总之,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使用方面,钻孔灌注桩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优势,因而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工程的基础施工。钻孔桩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做好钻孔灌注桩技术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在实施管理、控制工作时,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上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参照相关标准和规格,对全面、具体地分析钻孔灌注桩存在问题,对所有这些问题一一研究处理。保证桩基建设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为高质道路桥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军堂,刘东领.基于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24):72,112.
        [2]宋其.公路桥梁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北方建筑,2019,4(1):69-71.
        [3]徐宏,郭永伟.公路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剖析[J].山西建筑,2018,44(18):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