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刘兵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取创新的方法优化培养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表达奠定基础;二是创设表达情境,搭建表达平台;三是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四是注重教师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表达技巧习得。

刘兵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狮市九年制学校  四川  自贡  643209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取创新的方法优化培养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表达奠定基础;二是创设表达情境,搭建表达平台;三是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四是注重教师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表达技巧习得。
【关键词】表达能力;初中语文;培养路径;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56-01

        在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逐渐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只能在纸上思考,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和与他人交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表达奠定基础
        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可以为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提供支持,而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将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的逻辑层次。茅盾先生在课文中描述白杨形态时,先是用一句话将白杨定性“这是一棵力争上游的树”,紧接着就是对白杨树如何力争上游进行论证:首先从白杨的干“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来体现白杨“心无杂念”;再到白杨的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溢出”来表现白杨树是一种积极向上、信念坚定的树;又进一步描述了白杨的叶子是片片向上、无斜生和倒垂现象的,以此展示白杨树在环境恶劣的荒漠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者从干到枝再到叶,每一处描述都能生动体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品质,且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描述顺序,层次清晰,更能使读者产生画面感。这段课文的逻辑感十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采用先抛出论点,再按照有序的逻辑层次逐步论证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在表达能力培养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特点,迅速找到突破口,理顺思路,理清主次和意义,实现表达清晰。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拓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创设表达情境,搭建表达平台
        初中生充满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往往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表达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以《湖亭看雪》一文为例,说明如何巧妙地创造表达情境。首先,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还原故事的背景和环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按明朝纪年“崇祯”点名时间,以示不忘故国,表现出此文的感情基调;大雪三日,人鸟无声的环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偏偏在寒气倍增时期,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孤寂的情怀,暗藏着避世的忧愤。情境基本建立后,教师可以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中隐含的情境进行自主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核心问题供学生探索,比如:为何亭中两人“见余大喜”;为何余“强饮”三大白;又为何下船时舟子喃喃曰“相公痴”;以及告别之后亭中二人和作者的心理活动会如何变化,等等。
        创设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而积极参与讨论。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氛围的表达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他人交流意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教师为教学内容创设一个适宜、生动的情境,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
        三、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遵循初中学生好奇心和竞争心强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趣的活动,比如巧妙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小辩论。以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为题材,发动学生对“怀疑”和“学问”二者的产生次序进行辩论。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要先由经验积累转化为学问,才会有后期的怀疑和补充;也会有学生认为要先有怀疑的思想,才能进行探讨从而获得学问。在两种或多种观点的碰撞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表达能力,还能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班级辩论会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辩论会举行之前,学生会先选择正方或反方立场,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和讨论,这个组内讨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更好地组织接下来的辩论中要讲到的语言。在辩论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会很积极地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驳斥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流畅程度以及表达自己的勇气都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对方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逻辑体系,充分强化表达能力的内在支撑。
        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工作。通过有价值的、高层次的总结,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在认知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教师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表达技巧习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口语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语感,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诵或课文范读。这种朗读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使学生掌握节奏停顿、语气强弱等技巧,从技术的层面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朗诵性较强的课文进行范读,比如李白《行路难》、毛泽东《沁园春•雪》、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等。范读过后,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朗诵,让学生感受在不同语境下应有的语气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打铁还需自身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参加专业化的口语培训和演讲、主持、播音等相关活动,才能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良好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师也不应忽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