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张晓微
[导读]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好的了解和感受音乐。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初始阶段,只有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张晓微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  325024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好的了解和感受音乐。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初始阶段,只有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23-01

        下面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介绍几点有效可行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受美的愿望
        老师在为小学音乐课准备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谐美化课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感受美的愿望。好的音乐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带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都有审美的潜能。和谐美好的教学情境,是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小学音乐中的审美教育,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并且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通过与学生一系列的谈话谈心,或者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乐于接受每节课的挑战。老师在进入课堂教学前,可以运用引导性的一些话语,介绍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后续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老师要加强课堂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用丰富的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中,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感受音乐,对学生更好的进行审美锻炼。老师可以加强引导,利用恰当的语言吸引学生,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音乐课堂,激发学生感受美的愿望。
        二、巧妙的设计音乐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体验
        音乐作品的美感效应,离不开音乐的内容、情节、意境等与学生的心灵感悟相互交融。所以老师要巧妙的设计音乐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体验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感受艺术的真谛。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美育潜能,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和思想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这些音乐的美育潜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去震撼学生的心灵。比如,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老师可以结合这样的作品来烘托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可以透过音乐身临其境。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形象生动的歌词,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细腻的意境,在情真意切的教学情境中,感化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是不同的,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审美心理,在教学和评价时要有多角度多元化的标准。学生的审美趣味、个性也都有差异。统一的审美标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教学中有一些歌颂小动物的歌曲,有的学生是直观的感受,还有的学生对小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的想要表达小动物的活泼可爱,还有的学生可以传达出综合的、内在的、复杂的一种情感。学生不同,也就是审美的主体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每一种审美体验都是值得尊重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发现。又比如一些歌曲,意在歌颂一种美好的品质,学生对这种品质的理解和体验不同,审美心理就会不一样,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欣赏别人的审美体验,一起分享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音乐的审美意境里得到快乐和成长,进一步强化小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优化音乐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们大都兴趣缺乏,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的。为了更好的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在识谱和节奏练习时,容易让学生感到迷糊。老师就可以先教学生进行唱歌,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再来进行识谱、节奏的练习,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会更加顺利。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一般是直觉体验,他们首先听到的是好不好听,比如是否有悦耳动听的节奏和旋律。所以音乐的外部表现更容易打动小学生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审美需要。老师可以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握好音乐的外部表现。
        每首音乐带给学生音乐外部形象是不同的。老师吃准吃透音乐的外部形象,选择一种最佳的示范形式,才能更好的展示给学生。很多专业的教学术语容易让小学生望而生畏。抽象的理论、听觉训练,如果过于机械形式化,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可以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方法为学生展示音乐,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感知。比如在节奏训练时,老师可以用动物的叫声或者其他有趣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感知。用走楼梯、教师手势等更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更好的感受音乐中音高、旋律的走向。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老师要鼓励他们更本能的表现、更自然的流露,发掘出小学生的天生艺术感受能力。音乐技巧的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教学中要带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要充分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真实感受,让他们在音乐世界中想象、遨游、创造,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个性审美体验。比如在音乐情绪欣赏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情境的几幅画面,让学生来配上某种情绪的音乐,学生可以结合画面和音乐进行搭配,逐步发掘学生的音乐艺术才能。
        四、结束语
        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有效运用不同的审美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愿望,吸引他们主动的去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体验和创造。老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昕.如何让小学音乐在新课改下绽放出新的活力[J].赤子(上中旬).2015(22)
[2]缪晓舒.讓学生听到“美”的声音——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225.
[3]时晓芬.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1):140-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