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自觉习惯养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周尚龙
[导读] 农村小学生自觉习惯可以看成是改变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良好自觉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把被动学习变得主动.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自主地,有策略性地学习,养成自觉的习惯。

周尚龙    横县校椅镇白衣村委小学  530308
【摘要】农村小学生自觉习惯可以看成是改变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良好自觉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把被动学习变得主动.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自主地,有策略性地学习,养成自觉的习惯。
【关键词】学科、优化、促进   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27-01

        教育面对的学生是有着千变万化的思想和动向,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像企业那样有一定的投入就会有相应的产出,相反,如果教育不从学生主体出发,只从多下功夫入手,不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反感,最后功归一篑。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他除了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变,还能果断处理好临时突发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问题,这要归功于教师具备深厚的课堂教学能力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为农村小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更多的财富作为基石,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优化是可以让农村小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变得更加稳固。学生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关键是他们在获取知识是被动的接受,不是主观意愿,现在我总结了从教二十年的经验及反思过去的失败,改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策略如下:
        一、调动学生需要动机,促进小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
        每位学生都有较积极的心理潜能,只要我们善于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组织他们主动参与潜化的激发,使他们常在如饥如渴的竞争氛围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时间久了,形成一定的自觉学习习惯,良好的自觉能力就得到相应的提升。我们把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优化重点放在学科教学的课前预习上。之前我们叫学生自主预习,他们显得十分无奈,大部分的学生会置之不理。后来我明白了学生的需要动机没有被激发。只有运用先进的策略,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课前预习自觉习惯性才有了提高。因此我觉得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接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隐藏的动机调动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一次课前预习,我发现一位成绩落后的学生课前的预习下了许多功夫, 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我在班上奖励他一面小红旗。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进行了课前预习,我照样每人奖励一面小红旗。学生有了需要动机,我趁机激发他们,他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不用教师督促,就会自主学习,自觉习惯得到加强,有几天我们教师赶着做均衡材料,就告诉学生取消课前学习的奖励,却引来一起波澜,学生无法接受现实抗议着要罢课。因为学生课前预习已养成自觉习惯,马上叫他们暂停,他们觉得太空虚了,内心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后来让班长来代发奖励,课前预习继续坚持下来,自觉预习习惯在动机的激发下,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以及长时间的调整,得以稳固下来了,农村小学生教育教学的优化,促进了学生自觉习惯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学科课堂教学优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索能力,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我也认为课堂教学是从实践中来,一次研讨课上,我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就叫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合作学习 ,开始学生无从下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组员无动于衷。我必须改进方法,马上给每组指派一名组长,要求他们把学习任务落实到人,既分工又合作,学生为完成任务积极探究,学生积极探索能力得到升华。学生人人有事做,习惯成自然,能力较强的同学还事先在网络里查找相关的笑料于组内进行表演,学生在自觉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捧腹大笑,学生自觉探索,自主学习,互相竞争,在有趣和谐的小组合作中逐步稳定下来,经常训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还形成良好习惯,教育教学得到提升。
        三、有趣的学科课堂竞赛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要从课堂中要质量,课堂上,学生如果自己没有经过思考,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没有师生的互动,学生不进行实践与探索,效果也是不太理想的。因此学科教学注意整合课堂结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经过多次的科研活动,我总结出一些经验。语文课堂上,学生以朗读为主,特别是早晚读,学生们都有通病,越读越想睡觉,赛过吹眠曲。我进行反思到底什么原因才能激起学生的需要动机?一次男孩女孩PK诵读让我茅塞顿开,我发现学生之间进行比赛,他们内部的需要动机更易于激发,他们为了展现自己的本事,会默契地下功夫,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精神,甚至下课了,学生还不愿意下课,激昂的斗志还在教室的上空缭绕。这样早读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运用这种方法,设置好要诵读的内容,强调诵读的语气与重读音节,让女生来开头,女生中两位较好强,故意抬高嗓门,其他同学下意识地把音提高了几度,有几个女生拿着玩具,听到声音的大变动,忙放下手中的玩具,也跟着大伙抬高音量,教室里似乎炸开了锅。轮到男生诵读了,他们更不甘示弱,男孩下意识到责任重大,昂起了头,脸涨红了,扯着嗓门呼的读开了,男孩们有着驷马难追的强势,顷刻间高音喇叭笼罩着整个教室,大家在浓厚激烈竞争的气氛中圆满完成了,自觉学习在比赛中得到稳固,学生自觉习惯相继养成。
        总的来说,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行为习惯就难以巩固。 学生只有通过自我管理实践,在动机与兴趣的激发下,学会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主动交流、积极进取的风气,创设学生之间的心灵互通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的“三感三心”,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如果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学生有了自我管理的信心,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自觉向好的习惯得以稳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199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