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及其相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刘晓雨
[导读] 部编教材的推广运用,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部编本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刘晓雨    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摘要】部编教材的推广运用,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部编本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的生活,情节曲折,通常以一个或者多个形象的事物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以孩子的视角建构作品,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想象是其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有积极作用的,不仅对他们的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对他们的人生观起到显著清晰的导向作用。它们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具有典型性的意义与作用。而教师如果能够有效指导孩子们课外阅读,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关键词】部编教材;课外阅读;阅读指导;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02-02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些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致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是陶行知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果。早年陶行知就读南京金陵大学期间,就深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第一次受到洗礼。再者,陶行知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杜威、克伯屈等名师,而西方的民主教育思潮也深入其人心。陶行知对于传统的教育深恶痛疾,对真正的知识命运深表担忧,他说:“我国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扬子、荀子等都凭着自己的经验发表文字,故有独到的议论,他们好比是根据自己的准备金发可靠的钞票……汉朝以后,学者多数考着孔子的信用,继续不断地滥发钞票,甚至于又以所滥发的钞票做储备库,滥上加滥的发个不已,以至于汗牛充栋……到八股达到极点,朱注的‘四书’被拥护上天的时候,全国的人乃是以朱子所发的钞票当为准备金而大滥特滥的去发钞票了。至此,中国的知识真正濒临破产了。”
        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儿童文学经典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呼吁、推广儿童文学阅读。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认为:“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他认为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北师大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小学语文应该儿童文学化,他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尽量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把儿童文学的理念、精神融会贯通地学语文教材。”
        全国知名语文教师薛瑞萍更是把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了语文课堂,利用早读、语文课等时间和学生一起静心阅读,一起畅游在神奇美好的儿童文学的海洋里,以此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
        由书本课文的讲解来带动同一类型或相关主体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寻找合适契机,把握住学生的阅读心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执教《少年王勃》时,一睹为快。通过诵读课文,学生已经对《滕王阁序》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讲课时,笔者也穿插了自己读《滕王阁序》时的心理感受,把学生的热情全都调动起来。等下课时,我再布置孩子们回家去读读看,虽然他们三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读不懂,但是能够带着他们“领略一番”也已经很好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示平台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 进行表演等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丰富阅读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
        (1)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3)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言语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1.
[2]不跪着教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郭子其: 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2012
[4]雷玲主编:《教师要学陶行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版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97.7.
[6]尹建林著:《新民新村新国新世界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品读》,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年月版.
[7]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