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注意,实施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肖红梅
[导读]

肖红梅   广安市前锋区前锋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72-01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教学,就是调动积极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比起简单的教学,它有更重要的意义。当然,实施提问教学,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策略,而不是教师一味地问 ,学生一味地答。简言之,就是要将传统的“提问教学”转变成新课标指引下的“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新式课堂理念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演员”,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是课堂上最活跃的要素。因其活跃,也最难以把控。据资料显示,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长一般在15分钟左右,如何有效地持续性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所以,如何提问就成了师生对话的核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能给学生留足探究问题的空间,确保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问题的难易适中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在发问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知识能力水平。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这就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二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
        3.让学生交流、探究的原则。交流不是为交流而交流,一定是该问题有思维的广阔空间,有很多深层次的剖面;交流要充分唤起学生的交流欲望,鼓励并推动学生主动产生疑问、融入集体、主动表达、主动交换信息;探究要讲求多向性,讲求深度、维度,不能浅尝辄止或随意发散,真正形成学生的交流探究能力。
        4.提问的多向性原则。提问不只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学生向老师发问,学生互相质疑,注重突出质疑的多样化。要改变一种传统的认知模式,认为发问是教师的单项性活动,其实它不单是教师的“专利”,亦应是学生的“权利”。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适时提问,更要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质疑,正所谓“怀疑与学问”嘛。同时,要防止学生学习浅层化的倾向,更要推动学生有效质疑、自主吃透知识点。


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难点,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1.备课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才教学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教,就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新知识的生成点,在讲授中,适当传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针对某一篇典范性的文本进行施教,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得到训练,之后再推演其他相关联的作品,从量与质去落实训练任务,使学生养成有效的自我学习策略与阅读习惯,这个过程中,阅读心理的养成很关键,所以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就成了提问教学的首要工作。
        2.找准问点,精心设问。在阅读训练及阅读心理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生成点,逐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要每一节课的积累,但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开门见山式、故事引入、音乐激趣…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结合有效的问题来引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择文中最精彩的情节提问。(2)选择与该课最类似的生活细节作为导入的设问点 (3)选择最精彩的评论来提问激发阅读兴趣
        3.以纲为本,重点发力。在文本的阅读中,老师要紧扣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作为重点进行设问。比如小学课文《七律•长征》这一课,老师就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精心发力:
        a、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b、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c、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d、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e、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找准了这几个问题,一一落实,整首诗就豁然了。
        4.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这是有效提问的终极目的。教材中的文本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而只是一个范本,是学生拓展学习的起点,学生可以依托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策略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推动、检验、评价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学习的一系列问题,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提问,怎样使思考深入,怎样切中问题的要点,怎样让问题“柳暗花明”。做一个思考和提问型的学生,这才是教师最乐于看到的学生的成长状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