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黄正凤
[导读] “留守儿童”这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中越来越突兀,父母的被迫远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安全感,他们的成长始终存有瑕疵。因此,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并提供有利条件和措施。所以在新时期情况下,家庭教育与父母、孩子就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考。

黄正凤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彰冠镇盐龙村小学  四川  凉山州  615100
【摘要】“留守儿童”这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中越来越突兀,父母的被迫远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安全感,他们的成长始终存有瑕疵。因此,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并提供有利条件和措施。所以在新时期情况下,家庭教育与父母、孩子就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18-01


        一、留守儿童的概述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留守儿童广义上是指在中国经济转型下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具体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中(主要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学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以及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性指导,并且及时给予纠正,避免其不良发展的教育方式。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1. 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照看,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教育。由祖辈充当孩子的监护人,他们的教育宽松时会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想要的一切(主要是物质上的),甚至过分宠溺孩子,大量数据表明显示这会导致孩子养成骄奢的习惯,而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当他们的教育过于严厉时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缺少的沟通,孩子内心缺少安全感,容易导致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谈,得不到最基本的的关爱,孩子甚至可能出现早熟现象。宽松与严厉应该有一个界定的尺度,超出或是不足都是不可取的。
        2.单亲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一方外出工作,孩子由父或由母照顾,虽然父母中有一个人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来自父爱或者母爱.
        3.寄宿教育。是指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安排在学校,这时孩子就没有固定的监护人,他们主要接授学校教育,由老师监管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老师会扮演孩子的父母、亲人、朋友的角色,给予他们关爱。寄宿制教育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性以及个人习惯的养成,但他们的内心脆弱敏感,缺乏交流,渴望亲情,性格叛逆。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单一性。一方面,无论是亲属还是父母托付照看孩子的其他人员给予孩子的东西是有限的,主要只能监管孩子的生活方面。监管人员不能及时走近孩子的心理世界,内心缺乏正常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就更不能轻易去触碰。
        2.复杂性。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种类、教育质量不同决定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
        3.危险性。


孩子的年龄小,缺乏监管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小孩子对一切外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想去试一试,所以他们的脑海中忽略了事物的危险性,目前,网络手机对于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没有足够的判别是非的能力。
        三、应对方法
        (一)从国家方面分析
        1.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立法工作。用法律的手段保护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教育权利上与城市儿童有相同的权利,只有更好、更全面的法律政策保护他们的权益。
        2.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国的经济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现在应该着重发展西部的经济,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是集中在中西部,发展当地的经济,以经济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带动工作岗位,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集中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兼顾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二)从社会方面分析
        1.社会团体可以加入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建立儿童活动中心。社会公益组织、集团企业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都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集体大阵营中, 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定健全的教育环境。
        2.社会的青年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和农村的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农村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学校没有充足的条件提供老师和心理辅导员,所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青年辅导人员可以充当学生的心理老师,帮助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三)从学校、老师方面分析
        1.学校组建关于学生的心理、情感的教师辅导工作队,加强和学生的心理沟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生活自信心,拓展留守儿童的情感空间。
        2.教师应该用爱关心留守学生,使之心灵得到暖化。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就更加孤独,作为老师甚至是班主任及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为他们排忧解难,用集体的师生真情填补他们对家庭爱的残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于同学的温暖,还有尊重他们、鼓励他们。
        3.学校应该完善与父母联系方式。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经常开展家长会、老师家访或是在校举行亲子类的活动、心理知识讲座等进行家校沟通,增进交流机会,最重要的是学习要与父母的主动父母,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
        (四)从家庭、父母方面分析
        1.父母外出打工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是人,他们需要父母的爱,他们的内心时时刻刻都渴望家庭的温暖,无论父母在哪里打工都应该不要把孩子放在家里,即使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读书,父母的顾虑会增加,但是孩子在父母身边是有完整的家庭教育,有完整父母的爱或者父母留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
        2.父母应该与教育监管人员达成一致,双方加强沟通。把孩子交给亲属代为教养。父母与临时监护人的协定,都必须从孩子的教育为出发点,二者都应该达成一致,而且要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问题和情况,确保父母外出以后孩子能得到有效照看,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3.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团聚,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不宜太长,父母有合适的时间回家看看孩子或是在孩子的寒暑假把孩子接在身边照顾,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大大的增进。
参考文献:
[1]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5
[2]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07-01
[3]王凤翼.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探究策略[J].成功(教育),201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