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灵的清道夫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先帷帷
[导读]

先帷帷    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18-01

        “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这是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比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深入人心的真理。所谓“园丁”者,就是要用自己的爱和技能培育好花圃里娇嫩花朵的人;所谓“师者”,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传授道理、知识,解除困惑的人,这些都是从学习做人和获取知识层面上来说的,只要你能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势必导致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职业——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单独强化课堂教学,单独强化德育、教育实践形态到逐渐走出被“异化”的泥潭,使德育从“天上”回到“地上”,奠定了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回归,“收养”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迟到的“新生儿”。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开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如此,老师亦然。但作为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疏通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向健康人格发展的责任。



        要清扫学生心灵的垃圾,教师首先要清扫自己心灵的垃圾,要有“空杯”心态,才能接纳自己和别人。但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作为“教师”的人也就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高兴时他会喜上眉梢,忧郁时他会愁眉不展,愤怒时他会仰天长啸,感慨时他会唏嘘不已。其实,决定自己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首先要摆正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为自己减压。不必为了一堂没上好的课而耿耿于怀,因为课堂艺术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不必为了领导的呵责而心情沮丧,因为“严师”才能出“高徒”;不必为同事的误会而忐忑不安,因为沟通的智慧会让你巧化心结。我们要学会享受工作,因为在身心愉悦中才更能激发教与学的智慧和激情,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享受生活,因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要感谢生活的赐予,在一点一滴中感受生活的滋润和舒畅,对生活保持弹性价值观,这样,我们自助了才能去助人。
        鲁迅曾说过,仅有爱是不及格的,还要学会怎样去爱。现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提上日程。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需求,是追求幸福人生的基础,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是塑造健康人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做出健康的事情来。作为学生心灵清道夫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的需要缺失,在“尊重、真诚、共情和倾听”的原则上,灵活采取不同的措施,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走进学生心灵,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惑。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面带微笑,它就冲你微笑;你面带痛苦,它就对你发愁。如果把人间比作原野,每个人都是在这片原野上生长着的茂盛植物,这棵植物会开出美丽的三色花:一瓣是黄色的,代表我们的身体;一瓣是红色的,代表着我们的心理;还有一瓣是蓝色的,代表我们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当然令人高兴,但无论黄花瓣多么艳丽,也只是这种植物的一部分,红花瓣和蓝花瓣也要怒放,才是生机勃勃的风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