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中小学劳动教育今日之“尴尬”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罗强
[导读]

罗强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01-01

        【现状研究】
        最近,各种报刊、杂志、各个网站对加强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章数不胜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字眼频繁出现,十分抢眼。那么,今日之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落实怎么样呢?开齐了课程吗?开齐了。上足课时了吗?也许吧!上课的质量如何呢?应该说是各地、各校的落实和发展不平衡,甚至有点“尴尬”。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行,其有效实施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和各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开始重新举起“劳动教育”这面旗帜,并要求认真落实执行。
        【成因分析】
        如今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成了这样,究其原因有哪些呢?其一,受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影响,全社会对最基础的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不够;其二,各级部门,甚至个别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几乎都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其三,广大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勉强实施劳动教学内容较为随意,不够系统化;其四,学校的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甚为薄弱,基本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就算兼职劳动课教师也少有经过专业培训。哪怕是短期培训也好;其五,虽说部分学校配备了部分劳动教育工具,但是由于没地方用(没有实践基地)、被挤占用(家长代替孩子们使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其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开展的评价,没有把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的程度纳入其考核体系。以上的诸多原因也就造就了今日劳动教育之“尴尬”。
        【改进措施】
        劳动教育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那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之“尴尬”该如何才能得以改善和解决呢?大家不妨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地方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市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各方力量,做好中小学劳动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县级政府和教育专管部门做好具体部署,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编制、师资培训、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多方努力,方能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立竿见影。
        (二)全社会做好劳动教育的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帮助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积极宣传各单位和社会机构的劳动服务先进事迹,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及身边的“典型工匠大师”,大力宣传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同时,还鼓励和支持创作讴歌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旗帜鲜明地唱响劳动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崇尚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和督导。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协助政府做好本区域劳动教育人、财、物多方面部署的同时,更要做好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让那些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能来”“能干”“愿干”“乐干”,从而保持学校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每一所学校的劳动教育的督导不能只停留在看课表、做问卷、搞访谈等形式上,应该走向更深入,要像考评学校的党建、教学、德体艺卫、安全一样,形成专门考核方案,认真评分定级。
        (四)各级各类学校做好课程的实施。学校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加强校内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用好自己的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管好、用好自己的劳动教材、工具,建设好自己的劳动教育功能室、劳动教育场、庄园等,每学年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技能比赛,对在实践活动、技能比赛中表现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表扬,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成为课程实施的催化剂。
        (五)将学生的劳动教育水平作为升学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学校的体育受到重视?为什么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能够得到强化?为什么有的地方书法课程实施很好?原因也许很多,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项目都是孩子们小升初、初升高的必考科目,大家不得不重视。所以,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真正落地生根,就让它接受相应的检测吧!劳动水平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学生就不能正常升学。
        总之,相信只要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学校的劳动教育一定会走出“尴尬”,走向“惊喜”。个人愚见,望各位批评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