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赵艳霞
[导读] 目的:探讨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姓名:赵艳霞
        民族: 汉
        性别:女
        籍贯:北京
        职称:中级
        出生年月:1976.7.3
        学历:本科
        单位名称:北京市顺义空港医院
        科室:病理科
        单位级别:二级
        赵艳霞
        北京市顺义空港医院  北京 101300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胃镜检查诊断,将检查结果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胃镜检查之后,有37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是74.00%(37/50)。而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确诊HP阳性的有34例,而胃镜检查确诊HP阳性的有22例,确诊HP阳性的符合率是64.71%(22/34)。
        结论:胃镜检查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符合率较低,在临床需要充分结合胃镜和病理诊断,以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胃镜;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是胃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变薄、胃体萎缩,并伴有幽门化生、肠化生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打嗝、食欲不振等症状。正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预防和控制胃癌的关键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上皮内瘤变或/和肠化生。要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就要开展早诊早治,要早发现、早发现胃癌患者,要加强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和随访[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中,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胃镜检查诊断,将检查结果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果对比,探讨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1岁~69岁,平均年龄(45.52±1.82)岁。
        1.2方法
        胃镜检查:选用奥林巴斯H260胃镜,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6-8小时,并详细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口服盐酸利多卡因10ml,可有效清除胃内泡沫,润滑消化道。将胃镜放入患者的消化道后,仔细观察患者胃的形态学变化,判断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可见的病变,应采集胃粘膜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胃镜检查后,取患者胃粘膜病灶作为活检标本,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切片,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诊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胃镜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胃镜检查之后,有37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是74.00%(37/50)。而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确诊HP阳性的有34例,而胃镜检查确诊HP阳性的有22例,确诊HP阳性的符合率是64.71%(22/3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胃镜检查有三个重要表现:胃褶变平或消失,粘膜变薄光滑,颗粒表面细小。粘膜由橙色变为灰黄色或灰白色,其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出现糜烂症状。一般情况下,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在35%~60%之间。本研究符合率为74.00%,略高于60%。我们的研究和临床报道之间的一致性不高,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胃镜检查时注气没有客观标准,注气时胃内压力较高,胃粘膜变薄,颜色会变浅。因此,血管网容易暴露,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医生根据经验判断,胃镜检查患者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3]。其次,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窦部表现为多灶性病变分布,如胃镜下未夹住足够的病变组织,或未达固有腺层,会影响病理诊断结果或漏诊。三是没有很好结合临床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分为A型和B型,A型较为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通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较为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从形态学角度看,胃镜检查很难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胃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第四,医生在病理诊断中使用石蜡时,组织包埋程度不同,将病变组织包埋到深处,当切片没有切到病变位置或只有少量切片时,也会对病理诊断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漏诊。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胃壁屏障破坏、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H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因此Hp感染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当幽门螺杆菌穿过胃肠道的粘液层时,它可以到达胃肠道粘膜的表面。此外,幽门螺杆菌在胃窦上皮和小凹附近繁殖迅速,很难有效清除。同时,幽门螺杆菌也能产生脲酶,进而对上皮细胞和胃肠道酸性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导致粘膜炎症反应,因此当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时,容易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5]。此外,幽门螺杆菌还会产生细菌毒素,进而导致炎症反应增强。
        本研究结果选择我院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胃镜检查诊断,将检查结果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显示,胃镜检查之后,有37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是74.00%(37/50)。而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确诊HP阳性的有34例,而胃镜检查确诊HP阳性的有22例,确诊HP阳性的符合率是64.71%(22/34)。
        综上所述,胃镜检查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符合率较低,在临床需要充分结合胃镜和病理诊断,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吉莉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1):129-131.
[2]刘景波,陆平,刘言.胃镜与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2):137-138.
[3]何领军. 胃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C]. 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杂志社,2017:107.
[4]段永强. 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5]仁青东主.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