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的德育教育和学科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杨兰雅
[导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为学生增加知识和本领,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肩负着重要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着眼,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达成知识目标,同时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加强金钱观教育、消费观教育、改革观教育、就业观与权利观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杨兰雅    云南省隆阳区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为学生增加知识和本领,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肩负着重要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着眼,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达成知识目标,同时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加强金钱观教育、消费观教育、改革观教育、就业观与权利观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22-02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为思想政治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我一直坚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达到识记、理解、运用知识目标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校在一座地级市,我在高中部任教,我校高中的生源不是最拔尖的,多是中等生。学生主要来自尚未脱贫的农村,大多数学生都只能住校。他们的家庭比较困难,收入单一,这些同学多数身体瘦小单薄,衣着朴素,生活节俭,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学习刻苦,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渴望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同学来到城里,在进入高中后,虚荣心比较强,比吃比穿,增加家庭负担,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不能满足提出的要求,会埋怨父母无能,觉得自己出身贫寒,无法改变现状。不懂感恩父母,还会产生不平衡心理,逐渐偏激。学生中一部分是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他们的父母有的经商、有的是城市周边的拆迁户、有的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父母创造条件,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活上比较富裕,家里一般都有电脑,自己还有Ipad、手机。这部分同学身强体壮、多用名牌产品。他们多数是走读生,优越感较强,有理想抱负,但往往有想法没行动。手里有电子产品,如果家长督促不到位,会比较懒散松懈,沉迷于电子游戏、电子小说中,导致对学习方面兴趣不高,投入时间,精力都不够,逐渐会成为学困生。走读生中,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即便家庭条件好,也比较低调,学习习惯好,充分利用好的条件好好学习,在高中发展得很好。
        由于学生或来自城市,或来自农村,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也会有不一样。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导,可能城里面的孩子不愿和农村的孩子交往,农村的孩子和城里边的孩子也无话可说,互相鄙视。
        作为科任教师,如何让住校生不要纠结于自己的家庭出身,自信起来,让走读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点,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更好的发展,我陷入了思考,并开始行动。我充分利用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个学科核心素养。我是这样做的,具体如下:
        (1)金钱观教育
        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的基础知识,对货币的认识从表面进入到更深层次,会做题会拿分,但我觉得教学仍未结束,还应该把这种认识继续推向升华。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安排了一个辩论活动——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为我把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
        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的探究路径参考,积极主动在课后围绕本方观点,搜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依据事例推理,支撑本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进行辩论赛前准备。
        来自城镇的同学(走读生)平时参加辩论赛及各种活动的机会较多,得到了较多的锻炼,因此积极主动参与。而来自农村的同学(住校生)此时比较害羞和内敛,保持沉默,参与度不高。走读生牺牲课余时间,利用家里电脑查阅资料,并到复印室打印,分发给小组成员,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辩论素材的增减取舍,鼓励邀约其他同学担任辩手,积极组织辩论赛。
        在辩论赛中,同学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增强了团队意识。辩论激烈精彩,同学们收获比较大。通过辩论赛,增进了走读生与住校生的交流与沟通,同学们欣赏其他同学的闪光点,走读生的热心与住校生的朴实,都是很可贵的品质。横亘在走读生与住校生之间的鸿沟逐渐弥合。
        通过辩论同学也发现对方的观点中也还是有可取的部分。也陷入了思考当中。有一部分同学也指出,金钱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人怎么用,这是比较有价值的。说明同学们的思维已经由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逐步有了辩证思维。
        老师引领同学最后总结: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钱即货币,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告诉我们是货币是什么。在一定意义上来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金钱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首先,对于金钱,我们要取之有道。用正当的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反之则是可耻的。其次,对于金钱,用之有益,要用之有度。有钱人如果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是值得尊敬的。有钱人为富不仁,为非作歹才是可耻的。来自农村的同学们,我们正在学知识、长本领的时期,家庭的暂时贫穷也并不可耻,今后我们有能力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减轻了仇富心理,也减少了自卑心理。
        通过辩论,同学们对于金钱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靠自己奋斗的信心。
        (2)消费观教育
        在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让同学们自学四种消费心理,通过图片、漫画、资料展示让同学们进行区分,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四种消费心理的表现。但对于四种消费心理的评价,需要花一点时间。同学们一般会以为除了求实心理可取外,其余三种都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点拨学生,攀比心理显而易见是不健康的,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一定就是不可取的吗?需要同学引起注意,对于这两种心理需要辩证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也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同学们通过学习,检视自己的消费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从众、求异、攀比心理,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今后要在求实心理主导下进行消费,做到不攀比,不盲目从众,不过分标新立异。
        在学习了消费心理之后,再给同学们提供材料和图片,让同学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做?当同学们看到我们的餐厨每天都产生巨大的浪费,在化工厂周边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后,我们同学理解了光盘行动的必要性和意义,知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亟待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教师启发,同学们达成了共识:要根据家庭情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爱惜粮食,响应光盘行动。在生活中不攀比,不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不盲从,不过分标新立异。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依然没有过时,自己可以身体力行去做。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可以从自己做起,节约水电,不浪费纸张,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己是可以做一份贡献的。
        通过学习,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对消费有了科学的态度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过去,走读生条件比较优越,在生活上非名牌不用。


住校生一方面鄙视走读生,一方面又和走读生攀比,增加家庭负担。现在,走读生收敛了在生活上的高标准,把心思投入学习。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同学,埋头苦学,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以优越成绩为傲。
        (3)改革观教育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如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
        我在讲这一部分知识的同时。觉得光是这样的讲解同学们可能理解不是很深刻,于是我设置问题:中国为什么仅用70年时间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带着问题来阅读教材和教辅资料上的材料。
        结合历史与现实,看看我国的70周年阅兵式与庆典,我和同学们都自信心爆棚。我提问:中国为什么仅用70年时间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甲同学说:“因为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乙同学说:“因为我国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很快。”
        丙同学说“因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建设。”
        我点评和启发:“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非常好。大家再想一下,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我国能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我国能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在建国后,我国是否获得较快发展,为什么?”
                丁同学说:“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甲同学说:“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点评:“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因为党的英明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分配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才会取得如此成就。”
        我继续点评和启发:“中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能一跃成为当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制度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
        乙同学说:“说明我国的制度好,我们应该积极拥护。”
        我点评和启发:“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说明了我国的各项制度好,我们应该积极拥护和坚持。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树立“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作为零零后的青年学生,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现有基础上,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4)就业观与权利观教育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在学习就业观时,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规律,提供活动设计,充分利用课本及《同步解析与测评》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领会就业的意义,实现学与思的结合和知与行的统一。
        在课本42页上,四个同学在阐述自己的就业观。让同学们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合理性在哪里,误区在哪里。
        乙同学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要靠政府。”同学们不认可这种观点啊,觉得这种等靠要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要实现就业,离不开个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自己的努力奋斗。
        丙同学说:“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这个的观点,实际上,可能是我们同学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大家在辨析的时候还是能够认识到我国劳动者职业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啊,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树立职业平等观,但在实践中还是难做到,因此必须加以克服。
        丁同学讲:“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好一致的工作。”我们同学实际上内心也是是这样想的。那么。我就让同学们还是回到课本42页上材料当中“李师傅自从失业后,一直拿着微薄的救济金在找工作……”启发同学们:李师傅是不是真的没有就业岗位?李师傅如果不转变观念,能不能找到工作?李师傅的做法可不可取,值不值得效仿?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认识到:李师傅如果不转变观念,很难找到工作。不顾自己的劳动能力,实际就业形势,过分强调志趣爱好也是不正确的。
        丁同学说:“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的干一辈子就行。”实际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真实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同学们觉得这个观点是最难评析的,找不到突破口。我们应该怎么评析呢?这里就需要对同学们进行启发以及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观不强,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必然的,因此也要增强一个竞争意识,不能光是图稳定。以至于不思进取啊,这是不可取的。
        通过点评和讲解,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两难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劳动者而言,要实现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么重要。
        在讲到劳动者权益的时候。首先让我们同学学习劳动者享有的权利、维权的途径。通过案例来进行分析,我们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我来做点评和补充,这部分知识轻松地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们不光识记了知识,而且理解和运用知识。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学们很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受到了教育,矫正了以往极端的维权方式。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企业都在积极作为,劳动者个人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提高素质自身素质,在新时代大有作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并不是孤立无助的。逐步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学科的学科素养。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是经济生活,我们依然可以在教学中,立德树人,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一定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