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插图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李爱香
[导读] 历史教材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
        李爱香
        合肥市肥东县第三中学
        内容提要:历史教材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不够重视,对教材中的图片没有很好的运用。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挖掘插图的教学功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上下册,共计340幅插图。主要包括历史地图、历史人物肖像图、历史文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图表。七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历史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 形象地再现了过往的历史, 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形象素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不够重视,对教材中的图片没有很好的运用,尤其是对插图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依然存在认识方面的欠缺。七年级学生常常错误的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忽视了历史插图在学习中的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挖掘插图的教学功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一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插图的运用。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教材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中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很多插图具备史料功能,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使教材内容更加鲜活;二是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三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本内容,对插图的观察和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插图使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行动才会认真贯彻落实。
        其次,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研究教材插图,充分挖掘其价值,灵活运用。通过对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历史人物肖像图、文物图、复原图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新课导入;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比较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疆域图、场景图、复原图可以更多用于课堂小结中。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时,我使用教材中的人物图《秦始皇》进行新课导入;在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时,充分利用《丝绸之路路线图》进行课堂过程教学;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时用《三国鼎立形势图》进行小结。在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时,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多媒体打出秦始皇肖像图,结合插图进行讲述:他就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脚蹬朝方靴,腰佩宝剑,显示了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目光虎视眈眈,表情威严而又傲慢,展现了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和神韵。紧接着再提出问题:秦始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是如何完成并巩固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朝历史。这种利用多媒体将静态插图与文字配合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的方式,学生虽然较为感兴趣,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于是我改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故事,课堂上用多媒体出示《秦始皇》插图,请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同学们纷纷举手,非常踊跃。
        教材中的实物图、复原图使用的好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我设计以《清明上河图》导入。

书本的插图色彩暗淡,学生连人物、船只、虹桥都看得不清晰,无法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直接使用教材插图进行导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便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随着音乐响起,图中的人物缓缓行走,静态变成动态,整幅画一下就鲜活了,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犹如身临其境。学生的兴趣发出被激发出来,他们感觉到不仅仅是在看视频,更是穿越到宋代中去,和视频中的历史人物交流与对话。对画卷中的人物、市场、船只、房屋建筑印象更加的深刻。我紧接着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反映了北宋的经济社会状况如何?学生七嘴八舌,都期待着分享收获。
        同一插图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达到的效果各有特色。我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校情、生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适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总结经验才能最终获取。
        第三、课后积极反思,不断改进,寻求最佳方式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在讲授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时,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路线图》进行课堂过程教学?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一开始,直接让学生翻到课本指定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插图中有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和汉朝是什么关系?插图中的地名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等等。学生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对插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课后反思,这样的教学总觉得过于浅显。学生即使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读图对思路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留在记忆中的印象是不深的,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何充分用好书中的这副插图呢?我尝试使用了第二种方法——教师临摹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丝绸之路路线图》,重点地点用红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画好之后提出相关问题: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哪里?范围和意义又是什么?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种方式也不太感兴趣,教材中的插图没有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紧接着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便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从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动手简单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学生认真绘制,并主动和老师交流,探讨沿途的城市哪些适合旅游、哪些城市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适合历史插图中朝代疆域图以及中外交流路线图,真正让插图“动起来”“ 活起来”了。而且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兴趣特别浓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课堂上也存在部分学生乱画,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还有部分学生画画基础薄弱,没有清晰勾勒出路线。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呢? 再次讲述丝绸之路路线图时,我请同学们思考以前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可以和丝绸之路联系上的?学生思考后说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又问:阳关在哪里?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又在哪里?思路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致?我发现通过熟悉的古诗词研读思路插图,可以彰显家国情怀,让学生不知不觉间领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贯彻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想教师每次教后的反思,都将成为教师下一轮教学前方案调整的依据,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策略的有效性不断得到提升。课后经常反思,探究课堂教学中使用插图的最佳方法,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插图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插图的运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材,为教学目标服务;
2、课堂教学要以课文的文字部分内容为主,将插图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来使用,不能够喧宾夺主。
3、插图选择要遵循科学性,要使用那些能够反映客观历史的真实性图片。一般来说,出土文物、历史人物真迹、名胜古迹等原始图片比较客观,真实可信,而再造、复原以及想象性的插图,使用时必须具体分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