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贵州省 安顺市 561200
摘要:新课改指出高中历史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信念感,由此可以看出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科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历史感悟,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和认知,以此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形成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通过探究、讨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知识储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正确认识核心素养的内容,将核心素养贯穿到高中历史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心理上的引导,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挖掘学生历史潜能,使学生在探究、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微课教学认知唯物史观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理解、分析、讨论历史知识,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客观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主动在教学中接受历史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独立学习、探究中理解唯物史观,掌握唯物史观的观念和立场。例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三段微课,在第一段微课中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课上初步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中国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的变化。在课上可以运用微课解释中国自然经济的解题过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且思考自然经济瓦解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等问题,在课下利用微课让学生总结出自然经济解题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洋务运动的辩证评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特征和影响,在微课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历史思维,使学生对历史有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思维导图感受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主线,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站在时空角度审视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推理出正确合理的历史结论。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历史进程,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形象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例如在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清晰掌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时间、过程、意义等,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呈现出单向的知识脉络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感受到历史时空观念。
因此,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思维导图的中心,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画出分支,在鸦片战争中国标出(1840-1842)、英国侵略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侵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加大中国半殖民化;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此来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故事教学探寻历史解释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灵活运用知识,教师需要培养探寻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方法,改变高中历史的枯燥氛围,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故事教学法能放松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事件,有利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宋明理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记忆宋明理学各个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教师可以用故事教学来解释知识,如在讲解朱熹的学说与理学时,可以为学生将神笔镇流、裂石箭竹等故事丰富朱熹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加强学生对朱熹理学的理解。还可以补充程门立雪的小故事解释宋朝当时的学习风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小组合作辨析史料实证
史出、史料结合是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变稀的理解和掌握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历史求真的科学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得丰富的历史史料实证来激发学生历史兴趣,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历史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同时形成全新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在《开辟新航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15世纪的世界地图》《16世纪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两幅地图的不同,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接着借助多媒体投影新旧航路,展示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哪一个是根本原因、哪一个是直接原因。之后展示出四个航海家的人物图像和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让学生合作读图、识图,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思考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支持航海家向东还是向西,这与他们早期的殖民活动是否一致,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
五、德育教育渗透家国情怀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家国情怀素养与德育教育融合,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在全民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胜利三个教学层次中介绍真实事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历史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式,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思维导图、故事教学、小组合作、德育教育等新型教学策略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辩证看点历史事件,形成理性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杨福来.当代教研论丛. 2019(05).
[2]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性——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郑世雄.??亚太教育.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