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湖北省宜昌市深圳路小学 443000
摘要: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水平,陶冶学生性情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帮助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育人为本的教学核心内容。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旨在可以为教育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对策
前言:伴随着新课革的向前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过程中,让教师重视对经典作品的诵读。在这一基础上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无比灿烂,教师要更好地传授学生相关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
1.1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到位
目前的教育方式还残留应试教育的影子,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但是学校教师仍然以分数定结论,没有认真钻研诵读的核心内容,大多仅限于考试内容。课上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背诵理解,经典诵读这门课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1.2学生对经典诵读不感兴趣
经典诵读大多以文言文为主,而小学生的能力有限,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但又缺乏耐心,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三分钟热度。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电子产品的大力普及严重影响了学生摄取知识的环节,学生本身就缺乏自控力,电子产品内容繁杂,三教九流,导致学生对难读的古诗文缺乏兴趣。
1.3背诵方法单一
小学生对经典文章缺乏足够的认识, 认为经典文化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所以在背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然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学生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需要耗费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2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众多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很大兴趣。 甚至有部分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毫无兴趣可言,这使得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不到重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同时,在让学生对经典进行诵读时,自身也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生学习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主要对策
经典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辅相承。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经典时,要充分发挥经典读物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典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二者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明晰经典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引导意义,从源头上加强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认同感。
3.1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在引领学生背诵经典时,可将经典文化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每天的背诵时间, 帮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诵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告知学生这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里描绘了哪些画面。
最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拿起画笔描绘诗中的美景,还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吟诗作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2开展多元化的诵读活动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经典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小学的经典阅读支撑为主, 因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习与文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优秀文化知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利用网络的传播性特点发挥教师的自身引导性作用,定期向学生推荐好的经典作品,通过开展读书会,朗读比赛等各种方式,让学生亲自走进文化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的新型目标,推动语文教学再次升级。
例如教师在讲解《弟子规》《三字经》时,可以中和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导向选择合理的篇目进行讲解,让学生模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真实场景,加强学生对经典诵读文化的代入感,使学生在综合学习体系中感受到经典诵读在当代的魅力。
3.3加强对古诗文的认知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前准备,积极备课,丰富知识储备,不仅要能诵读古诗,还要了解诗后的故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带领学生诵读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词牌名的相关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爱国词人,明白辛弃疾所处的社会背景。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表现了词人对幸福和谐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带着这样的认知再诵读诗歌,学生必定会有另一番感触。
3.4合理创建诵读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必须要把感情很好地融入到诵读当中, 并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诵读这些经典作品的前提是要将学生的感情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使他们能够在诵读这些经典作品时不受制约地进行分析与思索,以此来理解所学的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整个庐山瀑布的美景展现给学生,以此来更好地提升诵读效果。为了创造诵读条件,让学生的情感纳入诗词当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了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真正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就可以在向学生展现图像的同时,再搭配与庐山瀑布相互衬托的优美音乐,让学生们在这种氛围受到影响,进而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诗词的意思。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结束语:
总体而言,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全心全意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工作成果的不断突破当中。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汪桂珍.经典才永恒——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的意义探析[J].语文课内外,2019,(26):50.
[2]廖细花.小议经典诵读给小学语文课带来的魅力[J].考试周刊,2019,(71):46,48.
[3]孙雯雯.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J].语文课内外,2019,(28):22.
[4]杨传海.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X):23.
[5]张玫瑰.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6]张锦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5(6):209-210.
[7]罗亚男,李彬.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6).
[8]萨日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