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强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宾亨镇永泰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的方法,从教学情境、审题习惯、分析思考、生活实际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分析,以期能够为小学数据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自主探索
引言: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能够有效确保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针对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其自主探索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自主探索能力,主要是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观察、探索与发现,学会灵活运行所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开展应用题教学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索,调动其探索的欲望及热情,教师就应当学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主动投身于学习当中,以此强化对知识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倍的认识》这节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三年级一班准备进行大扫除,负责擦座椅的学生人数共有12人,负责扫地的学生人数工作4人,请问擦座椅的人数时负责扫地人数的多少倍?针对这种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需要营造真实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仿照题中的情境开展扫除工作,同样由12人负责擦座椅,4个人负责扫地。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两者间的数量关系,随后列出相应的算式。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进行审题教学。审题的含义,主要是对题干进行仔细阅读,掌握题目的主要意思、信息内容、已知条件,随后对其进行梳理,将思路理顺。不少学生在做应用题期间,往往都会马虎大意,为了能够迅速读完题目,从而忽略了部分隐含条件,甚至不明白题干的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努力改进学生这一不良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与审题技巧。比如,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针对其中的无用信息、干扰信息应当学会将其筛除。
例如,某些工程类问题当中,常常会存在这样的题干:甲乙工程队做完这项工程,共计用了10天时间,其中甲工程队在中间休息了4天。为此,学生在理解句子时,可以将休息时间放置最前面或是最后面,比如“乙工程队先单独工作了4天,随后甲乙工程队共同合作工作了6天。”将信息这样转化之后,学生们就能有效理解题干意思,为计算工作提供方便。为此,在审题时切勿一味追求速度,而是要注重解题的质量、准确。只有做好审题环节,明白题意之后,后续的计算工作就会简单明了。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运用画草图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题意,为解题提供依据。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草图,方便学生读懂题干,从而为其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三、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
通常情况下,应用题的类型种类繁多。部分应用题内容较为复杂,不但要涉及到诸多条件,且数量关系较为繁琐复杂,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学会分析思考题干中已知条件同问题间的关系。
例如,某一生产车间,原本计划在15天内加工1500个零部件。在引进了新技术之后,生产周期缩短了5天,请问实际每天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要比原本计划中生产的多出多少个?该类问题需要以已知条件为出发点,学生们会明白,原计划打算每天生产1500÷15=100个。引进新技术之后生产时间缩短了5天,因此只花了10天的时间,从而计算得出实际上每天生产的零部件数量为1500÷(15-5)=150个。随后,将实际每日生产量减去原计划每日生产量,便可得出多出的零部件数量,即50个。其算式为1500÷(15-5)-1500÷15=50(个)。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急于求成,忽略任何重要条件。通过运用该方法,能够保证所列算式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应用题的解题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当学生在掌握解题技巧,获得成就感之后,就会树立自主探索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操作能力
从本质角度而言,数学是一门以生活实际为依据的学科。数学知识与数学内容离不开生活,既源于生活又能运用于生活。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此高度重视,在教学期间,多选用一些实际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例如,买一件鞋子要比买一件衬衫贵90元,并且衬衫的价格是鞋子价格的1/3,请问衬衫的价格是多少元?这类应用题往往与分数的运算知识有关,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题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进行解题。假设鞋子的价格为1单位,则衬衫的价格即为1/3单位。鞋子比衬衫多出的价格部分,恰好对应的便是90元。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分数除法来算出鞋子的价格,再用鞋子的价格来推算出衬衫的价格。其运算算式为:90÷(1-1/3)=145(元);145×1/3=45(元)。随后,学生们通过验证发现,这一算式准确无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分析思考的兴趣,从而培养其自主探索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好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使其养成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戴月珍.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J].数码设计(上),2019,000(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