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临沧 3068
摘要:所谓新闻敏感,是指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发现和提炼新闻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素质,对于一个热爱新闻宣传的人来说,新闻敏感的强与弱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新闻工作者,能够锐敏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报道。而新闻敏感较为迟钝的人,面对似乎杂乱无序的社会生活现象,就会手足无措、入宝山而空手归,明明重大且有价值的新闻就在眼前,往往失之交臂。由此看来,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基本素质,应该也必须列人新闻业务“基本建设”的日程上来。
那么,新闻工作者究竟应如何提高新闻敏感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它的舆论导向应当而且必须与党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所以,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取决于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我们的新闻工作,要通过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新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引导人们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当高瞻远瞩地看到这一点,看到当代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地位,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艰苦卓绝的奋进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是暂时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发展,要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而困难与挫折也是宝贵财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被具体的困难、具体的挫折迷住双眼。这里面就有个政治理论水平问题。一些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很容易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走错路,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更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历史缘由。如果因此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再比如,我们要搞农村经济方面的报道,那么,就应该去研究农业经济理论,去研究中国的国情。我们国家13亿多人日,9亿多农民是个最基本的国情。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涵盖中国的情况,中国农业经济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农业现代化总有一个客观标准,即商品率、机械化、科技水平、规模经营,等等。搞农业的记者必须对这些情况心中有数。这样,对农村每天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动态,就能从本质上认识到哪些是带有本质意义的。带有方向性意义的新事物,哪些是行进过程中一闪即逝的过渡事物。这样,在报告中就有可能抓住主要问题,而不致于枝蔓不分、主次不分、以偏概全;就能够认识到哪些问题属方针问题,哪些属于机制问题,哪些属于具体政策和具体方法问题。
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认识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不能认识到中国农村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的,因而也是最难以解决的包含环境、生存、人口等难题的大系统,你就无法在多层次上开展对农业问题的深人透辟的了解。一个好的农业记者,应当是农业问题的专家。虽然不可能是具有某一领域的权威性专门家,但起码应该是对农业问题有发言权的人。农村问题是这样,搞工商报道的记者同样面临着一个理论水平问题。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游戏规则是什么?我们如何从计划经济逐步发展为规范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哪些作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哪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反对的?
这些问题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而没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即使深人到生活中去,也只能是大海捞针,不知从何处下手。
所以,理论学习问题,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万万忽视不得。
二、深入实际、深入生活
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是喉舌,就要宣传党的主张,替人民说话,就要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记者采访的过程,就是深人实际的过程。但能否真正深人下去,却又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一些记者和通讯员的采访有一种模式,每到一个地方,照例问基本情况,而后谈成绩如何,最后是几条措施。谈完之后,便坐车走了。上述这些问题,你在上级机关的简报上也能看到,不下去也能知
道。下去,就要了解在文件。简报上看不到的活生生的东西。人民群众的反映、疾苦,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亲自去感受。去了解,这才能写出有新鲜感的新闻。比如,我们从简报上得知,某地有卖粮难的问题。这仅仅是出了一个题目。如果就简报所反映的情况,写个农民卖粮难的报道,也可能
反映了实际情况;如果亲临现场,听听农民沉重的叹息,对现场做一番描写,那么报道无疑将增色不少,生动感人。
更多的报道是生活本身出的题目,而不是从简报、文件上得来的。这就更需要经常下去,交一些农民朋友、工人朋友。厂长企业家朋友,与他们多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甘苦。每个人都是被一定社会关系联系着的人,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孤立的人。他们的苦恼、喜悦,都反映着社会的一个侧面。有些记者的好报道就是从这样的渠道得来的。
一些通讯员写报道,眼睛老是盯着报纸,看报纸上这一段时间刊登什么稿件,就写什么稿子,但见报率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深人的原因。因为,他不是从生活中找题目,不是从实际中找问题,而是吃别人嚼过的馍,那样,你的稿子十有八九是不能被采用的。
山西的老作家马烽有个好传统,他经常与农民朋友聊天,还建有自己的生活基地。经常到这个基地去走一走。那里的人情世态,经济发展变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社会进步的影子。记者和通讯员是否也应该这样呢?搞农村报道的,不妨联系几个农村为联系点,每年去看一两
次,写不成报道也不要紧,从中看到农村发展的前景与困难,也是很有益的事情。以此类推,搞其它行业报道的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联系点,经常走动,熟悉了,人家就能够向你说真心话,你也就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否则,走马观花,净听到“一派大好形势”之类的口号,结果是自欺欺人。
三、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
深人实际,素材收集了一大堆,如何从这些素材中理出头绪来,这要靠分析。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研究和取舍的过程,也就是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搞报道,总是抓住一个侧面,抓住一个主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说,到一个县去采访,要反映这个县的情况,工农商学,各个方面都说到不可能。就是农业方面也涉及科技、体制、服务、方针等等许多方面。人家谈农业要谈的东西很多,你要从人家反映的素材中找到最具个性的东西,比较归纳,而后确定重点,也就是确定主题。这个过程是与采访同时进行的,一边采访,一边分析,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找到重点。比如,我们有一次到当地供电公司采访,这个供电公司效益还不错,在全市也是靠前。好在什么地方?这个供电公司的领导同志面面俱到说了一大堆,政治思想工作,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等。我们从中看到这个供电公司之所以效益好,是因为县内有几家大的蔗糖企业、加工用电占了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当地用电增加,是因为当地糖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产业链延伸发展,增设了新厂区。这样一分析,主题便明确了。当地供电公司效益好,是当地糖企业扩大再生产,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采访就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深入下去了。
当然,谈分析问题,离不开政治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写具有全局意义的报道,更是如此。总的说,分析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与同类地区同行业比较,是否有代表性?是否有典型意义;二是归纳,把散乱的素材经过归纳整理,抽象出几条,而后又围绕着这几条,进行充实;三是推论,由此而展开,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从而确定是否有新闻价值;四是演绎,即由采访对象的问题一一分析,一环扣一环,找出其中最主要的矛盾。通过这样的逻辑分析,确定主题,才能找到新闻点,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