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兰
日照市天津路中学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既满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举两得。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构建小组合作的积极意义,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切实提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引言
现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合作体验,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促进教育事业长久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进行研究。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探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涵,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于实践性教学进行解读。“实践性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学者们的关注。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实践性教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学术界在实践性教学的内涵方面却一直未能够取得统一的研究成果。广义看来,实践性教学即“在整个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发展,并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若想要对实践性教学的内涵有着较好的把握,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的主体行为即学习活动。在传统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变得较为被动,而实践性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学习动机也在同时得以有效推动,而且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推进知识建构。(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中亦是十分重要的。相较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堂往往更加注重于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指引作用,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亲自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
2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措施
2.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主要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授课活动,首先,教师要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一般组内成员以4~6人为宜,其中最好是包含1~2名学习能力较好、课堂纪律较好的学生,1~2名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模式能够使小组成员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学优生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有效引导小组活动顺利展开。同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工,无论学习能力如何,都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要将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机会留给每位学生,使其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2.2促使学生行动起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应用“行动”来生成健全的“自我”。对初中生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引发他们的叛逆。而这种用“行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显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然,让学生“行动”起来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时,笔者建议,可以应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如在开展“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教师在课上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方法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
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所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较多需要探究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比如,在“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他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这种“行动”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的生活认知与学习习惯。
2.3立足于情景,培养学生理解和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
立足于情景,培养学生理解和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主要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授“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的青春都出现了哪些情绪”“你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等。通过提问,学生会同实际生活联系,自主思考。他们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学习热情将被激发。由此,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强化创新意识。
2.4注重开展科学评价
教师有效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对组内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人表现;可以是小组整体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小组学习成果质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或个人,教师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不断向前的信心;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也要及时指出。比如,组内纪律较差,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5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初中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初中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能够吸收新课标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态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孙冬园.探究式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幸碧慧.体悟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5(1).
[5]王红山.教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授课[J].初中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