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莲
河南省民权县第三小学 476800
当下, “简约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简约”其实并不简单, 它是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 是超越语文教学技能所步入蕴含的教学艺术境界。“简约语文”, 重点应落实在“简”字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计, 既要体现工具性, 又要体现人文性。其实, 一堂课容量有限, 教学目标不宜过多, 多则烦琐, 蜻蜓点水。教师必须在对文本进行准确而深透解读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这堂课要“给学生什么”。事实上, 一堂课能切实解决一两个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比浮光掠影式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教学手段要简化。
教学手段要简单、实用。简单, 不是草率,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 采用最适用的教学手段。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 都是为教学服务, 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感悟语言, 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课件直观形象,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也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 更省力, 更有效。因此, 制作精美的课件成了许多教师的追求, 以至于产生一种误导: 要上好一节课, 必须有精美的课件。于是乎,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 大量的课件充斥于课堂。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 一会儿用课件, 一会儿又使用投影, 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运用。一堂课下来, 学生忙于观看热闹非凡的动画课件, 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或多媒体演示课。这虽然热闹, 却使课本身走了样。因为教学手段的演示, 喧宾夺主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讲解,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教学手段。我也曾目睹于永正、王崧舟等特级教师的公开课, 他们既没有多媒体课件, 也没有幻灯投 影, 有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大黑板, 如此而已。但课堂书声琅琅,灵动而充满激情,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对字、词、句的品读来进行, 训练扎实, 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在我看来, 这教学手段的简化正是大师们教学智慧的折射。由此可见, 课的好坏与课件是否运用得恰当有关, 与课件的使用能否有效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关。倘若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过度, 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丰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要简约。
目前, 有些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太多太杂, 教师怕漏教了而考试时又考到了, 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 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词句的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讲解, 还是情感的体会、段意的概括、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课外的拓展, 缺一不可。这样千课一面,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烦, 训练重点不突出, 教学效率低。想要克服这个缺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 “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想, 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感情, 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 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时, 我便敢走进课堂。”有了这个“诵读”“默想”挖掘教材的过程, 教师再跳出来, 站在学生的角度, 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重点, 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揣摩的写法以及需要体会的情感。而所有这些训练, 关键是找准语言训练的切入点, 即从关键词、句、段上突破。
四、教学过程要简略。
所谓简略的教学过程, 不是隔靴搔痒式的面面俱到, 而是要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删繁就简, 以简驭繁, 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句段进行反复品味、研读, 充分挖掘其教学内涵, 以不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 都要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再整体把握的教学规律和思路。宏观把握即弄懂文章写了什么; 微观分析即品词析句, 弄懂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从而积累词语, 尝试运用; 再到整体把握即理清文章脉络, 弄懂文章主旨。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 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五、教学方法要简便。
教学方法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由不懂到懂, 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因此, 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因文而异,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来说, 精读课的教学宜采用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 深入领悟; 品读研读, 揣摩作者的写法; 积累语言, 尝试运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注重
整体把握, 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 一遍读, 要求读准确、通顺; 二遍读, 画画批批, 粗知文章大意; 三 遍读, 交流收获, 积累语言。不管是哪一种方法进行教学, 都应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