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杜国华
[导读] 当以核心素养的标准重新定义小学语文的教学时,会发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杜国华
        成都市金堂县淮口第二小学
        摘要:当以核心素养的标准重新定义小学语文的教学时,会发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以更加丰富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为了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顺应新课标的理念,全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分析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互助课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见的是课上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后只靠死记硬背一些古诗词和句式文法,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丝毫参与感,相反心中抵触情绪明显,只是畏于教师威严或者“找家长”的恐惧才不得不打起精神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第一步是教师的转变,教师要实现一个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从“教”向“导”来转移,辅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让课堂的情形变成学生提问题,教师解决问题,教师反问,学生回答这样的互助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可能。
二、注重言语习得过程,培育语言涵泳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就要科学构建合理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此为基地展开教学,让语文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局限于语文知识本身,而是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魅力,对语文的内容不断丰富。
在《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朗读的方式阅读,让学生获得语言;之后又让学生默读,对课文的写作特色有所感悟,掌握写作方法。其中,对于描绘菊花比较精彩的词语,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他形容菊花,会用哪些词汇?通过对比,学生会对菊花产生更深的认知。
三、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设计课堂问题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最终运用的归宿,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地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问题中感受生活、认识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教学的思路,将设计问题内容的范围从教材、课本中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挖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语文素材、案例和资源,并结合语文知识重难点来设计问题内容,保证问题的现实性、具体性,促使学生能够以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以语文的眼光去分析生活现象和问题。


例如,在教授《燕子》这篇课文时,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燕子的可爱与活泼,而对于燕子,学生们在生活中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设计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回顾生活现象对问题进行思考。如,笔者让学生们回顾春天来临时的变化,这时,学生们回答道:春天到来时,春暖花开,燕子从南方飞回到北方。面对这些问题时,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设计问题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创设生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策略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在生动、立体的学习环境中更加深入地挖掘所学内容的核心要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彩色的非洲》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向学生播放非洲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艺术文化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非洲及非洲的多姿多彩,为所学内容做好铺垫,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在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彩色的非洲开展旅游节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学生跟随他的脚步,领略非洲的风土人情,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如,老师可以借助图片情境来引导学生剖析《鸟的天堂》一课中描写“大榕树”的相关语段,由此使其将文章中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场景与直观的图片上所表示的情景串联起来,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大榕树”的茂盛及其成为“鸟的天堂”的主要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融入传统文化,拓展语文知识范围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古诗词、文言文和寓言故事等,但教材内容也有局限性。要想使学生理解文化和传统素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中心,利用一些课外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感受词人所描绘的农村风俗,感受质朴的农村民风,并且介绍辛弃疾这个词人,以及他的作品、创作风格等各个方面。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诗词文化,并在这种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此外,还要注重课堂内外生活的延伸,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作品、了解英雄的品质、参观精美的建筑等方式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语文教育中,让学生体验到美,对美的价值正确领会。
结语:语文教师基于核心素养下,通过“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整个教学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加强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综合性学习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郑巧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8):12.
[2]朱俊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2018(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