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盛碧
四川省苍溪县城郊中学校 四川苍溪 628400
【摘要】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四点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人文性”培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响应这一理念,深入领会其旨意,明白人文素养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这既是教师的应尽职责,也是师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从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中的科学史等角度来谈谈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生物学 人文素养 培育
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性,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的“核心素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核心素养四点具体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人文性”这一目标培养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点看法。
一、利用教科书编排特点,渗透人文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模块在编排上特别用心,各章的首页由引言+图片+名言(或诗句)组成。这些极富启迪人的名言、优美诗词、唯美图片等,除了给人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激发学习兴趣外,还大大的贴近了学生。无论是每一句名言,每一段诗句、每一张图片,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当从中挖掘。比如高中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在引导学习《细胞能量供应与利用》部分时,插入了一张阳光照射绿叶,昆虫在叶面上怡然爬行的唯美图片,旁边还配了一段极富文采的诗句。像这种情形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弄明白教材编排者的良苦用心,除了引导学生弄懂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韵味,审美意趣。又比如,在讲述《环境影响生物》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认识到不同的海拔高度造成的温度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产生美感,不仅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丰富了课堂的人文蕴涵。这些诗歌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而且还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之中。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学生既从传统文化中学到了万事万物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又从优美的诗词歌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了高尚情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教材育人功能,渗透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与时俱进
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如课程修改的原则中,时代性放在了第二位。教育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生物科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创造和革新中不断前进的,而且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发展的要迅速,影响更为深刻,选择性必修模块《生物技术与工程》学习内容呈现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而选择性必修及选修模块中的生态工程,健康生活,急救措施、传染病及防治等内容则更多反映了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需求。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也是步入社会的需要,更是对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的追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直接过程。
2、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人的社会化,人文化,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科学技术内在的矛盾运动促使其前进外,还有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健康与疾病,生态与环保,都牵涉到生物科学技术和知识。要让学生理性地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带来如环境污染、基因错配、生物武器等危害。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仅单纯地教授知识,还应紧密地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不仅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正负两方面影响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让学生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要解决它们就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3 、纵览学科知识,形成科学思维,建立人文素养
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从分子与细胞到参天大树与庞然大象,乃至生物圈,研究的是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稳态与变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等。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思想方法的领会,有助于学生树立稳定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统一性与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的动态观、系统观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向其他领域迁移的能力,这对他们思辨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素养
1、经典故事导课
要有意识地设计新课导入,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齐国的良民到了楚国就成了盗贼"等,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伟大政治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生物学意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到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还能建立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唯物观,领略到了传统文化蕴含的正确的哲学观。
2、倡导探究性学习,深化珍视生命的情感
新课标理念中“科学思维与探究”中提出了包括观察、描述、分析、阐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实践探究。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最适宜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亲近了自然,认识了生命,感受了生命的神奇与美丽,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大胆实践,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团队协作,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的诸多优秀品质,同时也淬炼了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四、品读生物学发展史,渗透人文素养
在教材中,贯穿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内容。生物学发展史记录着每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活动,饱含着科学家们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他们在研究与发现过程中历经快乐与痛苦、耐心与细致、多次失败与毫不气馁。教学中,教师要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良好的素材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这三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1 、通过阐释生物学史中的矛盾与争论来培养人文素养
生物学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如激素、酶、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无不是在众多人的激烈争辩中提出的,又不断被后人继续修正和发展的。在学习中,学生能感悟到这一点,便自然的将这种精神内化到骨髓里去。
2、 通过介绍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培养人文素养
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穿插了很多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最前沿的话题,如进化论的提出,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基因、细胞工程,生物识别等等。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些都已经或即将非常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极大地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3、通过了解生物学家的人格和信念来培养人文素养
生物学家们的每一点点成绩都是来之不易的,无不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孜孜不倦,大胆创新、不计名利、求真务实和对人类的关怀,对家国的热爱。比如我国生物科学家王应睐、袁隆平等院士,他们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随时在感化学生,引领学生。
总之,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采取恰当的途径与方法进行适时的人文教育,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启迪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事实证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学生不仅能接受,而且还很喜欢,而且学习积极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了质的变化。进行人文教育,只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让事实说话,以真情感化学生,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就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为将来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书目:
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2、 《中华人文精神》 张岂之 人民出版社,陕西出版社
3、《生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