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话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
[导读] 地处多民族聚居区的古河州,其方言河州话有迥异于现代汉语的特点
        王婷婷
        合作市初级中学    747000
        摘要:地处多民族聚居区的古河州,其方言河州话有迥异于现代汉语的特点,河州话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

代起就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现有的河州话相关研究成果,分河州话语音研究、河州话词汇研究、河州话

语法研究三方面对其进综述。
        关键词   河州话   综述   语言接触
        河州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古称,河州地域辽阔,据《河州志》记载,古河州疆域东起洮河,西至贵

德,南达岷山,北临黄河,东西860里,包括今甘肃省8市县,即临夏市、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永

靖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今青海省6县,即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同仁县、尖扎县、贵

德县、乐都县。河州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合作市初级中学要民族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

、土、藏等7个民族,除回族外,其它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境内的东乡语、保安语、撒拉语、土族语属于阿

尔泰语系,当地藏族人所操的藏语为汉藏语系的安多方言,河州话是该地人们所说的汉语方言,也是当地汉族和其

它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依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河州汉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和周边民族的复杂性,使得河州话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一、河州话语音研究现状
        从80年代起,关于河州话的语音研究就不断出现,起初主要为河州话语音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实验语音学研究开始在其中崭露头角。伴随着语言接触理论在语法研究上的应用,也有学者开始注意

到语言接触对河州话语音、语调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全面的是《河州方言语音研究》1,该研究通过描写

河州方言12个代表点的语音系统,并将其与汉语中古音系进行比较,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声母、韵母的演变,并结合

声调等方言语音特征指出河州话是生活在该地的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是对河州语音进行的最为

深入、详细的研究。
        1、河州话语音的共时描写及其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
        方言语音的共时单点描写是当地方言语音研究的基础,《循化方言有an、ian韵没有uan韵》2是较早研究

河州话语音的文献:马树钧《河州话的语音特点》3通过选取临夏韩家集和循化托坝庄的语音材料,将河州话的声

、韵、调与普通话相比较,总结归纳了河州话的语音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其声调情况较为复杂,因为河州地区的汉

族讲话(汉腔)和回族讲话(回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细微的差别,所以在语音材料选择上,两个调查

点都为回族居民村落;胡文华在《浅谈河州话》4中,除归纳了声、韵、调外,特别将回族和汉族在部分字发音上

的差异加以比较;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的《临夏方言》5比较系统地归纳了临夏方言的声母、韵母

、声调等及其与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循化话的语音特点》6将循化话中的声母、韵母与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

,并指出了其特点;《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7通过归纳临夏方言儿化音变的构成情况,认为这种音变在词中的分

布和作用与普通话的儿化现象是一致的,而不是鼻韵尾的衰退趋势。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河州话语音

的面貌。
        2、河州话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利用传统语音学得出的声、韵、调,特别是声调调值有较强的主观性,其中的研究大多都采用人耳辨听的

方法。《临夏回族汉语方言语音格局》8就是在传统语音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语音格局理论

,从更加科学的层面上描述了临夏方言语音状况,揭示了临夏方言的语音特征。《临夏州中心区方言单字调实验研

究》9、《甘肃临夏话单字音声调的声学研究》10、《临夏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11等也在传统方言调

查的基础上,采取与实验语音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临夏方言的声调调值,研究发现:临夏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相

比,差异是少一个调类,回腔和汉腔单字调类都为3个,但调值不同。
        3、周边民族语音、语调对河州话的影响研究。
        在一些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方言总是会受到周围民族语言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

越多的学者已经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单纯语音调查、描写,转移到了发现、论证语音之间的相互影响,莫超的《甘

肃临夏方言的程度表示法》12就指出临夏方言中通过音长来表示程度就可能和少数民族语言及习俗不无关系;《循

化回族“四庄话”的语音特点》13指出四庄话具有混糅性送气声母,这一语音特点应该与周边的民族语言的影响有

关;三声调在西北汉语方言中是比较普遍的声调现象,而四庄话的连续调则表现出更为繁杂多样的声调变化,《青

海循化回族汉话“四庄话”的连续调》14指出这种声调变化也许来自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共同影响;《临

夏方言声调不稳定现象初探》15也探讨了周边民族语言对临夏方言声调的影响;《从轻重音现象看河州方言与阿尔

泰语的关系》16则通过考察积石山和循化两县方言常用双音节名词的轻重音,推测当地方言前轻后重现象是带有突

厥语成分的民族慢慢专用汉语的过程中自然存留的言语习惯,而前重后轻则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以上这些研

究,无论是传统语音描写,还是实验语音学的研究都为我们更深刻认识河州话奠定了基础,而语言接触理论的引入

将对人们更深刻的认识河州话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词汇研究现状
        与语音研究所呈现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同,关于河州话词汇的研究显得有些单薄,地处民族聚居区的

临夏等地,周围少数民族众多,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词汇肯定是受到最大影响的语言成分,而关于河州话词汇的研

究却寥寥无几。除胡文华在《浅谈河州话》中分古语词、少数民族语语词、地方性词语、固定格式等几个方面简单

的梳理了河州话中的部分词汇,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的《临夏方言》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当地方言词

汇外,再较少见到相关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又有研究者开始关注河州方言词汇的研究,《清朝甘肃河州契

约文书词语汇释》17对契约文书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这些文献资料不仅是研究当地经济、法律、社会、历史

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河州方言所见近代汉语词语考》18选取部分河州方言词语,

通过与近代汉语词语的对比、释义及相关资料的相互印证,证明了河州方言中保留着一些近代汉语词语,这也有助

于探讨河州方言词及近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
        三、语法研究现状
        语言接触是当地方言研究中最热也最常用的语法研究理论,从一开始学者们就注意到河州话与阿尔泰诸语

言及藏语安多方言的关系,随着河州话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们在达成河州话受阿尔泰语及安多藏语影响的看

法后,更倾向于认为河州话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及用法受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1、词法与词性的研究
        河州方言语法的特殊性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马企平在《临夏方言语法初探》19中,归纳总结了临夏

方言中的“阿”词头、“尕”词头;词尾“娃”、“头”;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啦”的特殊用法等

一些显著的语法特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河州方言语法特点说略》20等,但归类与研究都都不够全面深入。《临

夏方言》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语序及特殊句式这些方

面将临夏方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当地方言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和叠音形容词》21

探讨了临夏方言中名词与形容词的重叠所代表的意义及其结构特征,同时也指出此结构特征是由临夏方言自身的构

词特点所决定的;《循化话中人称代词的变格范畴》22通过整理循化话中的人称代词,发现它们可能有格的范畴,

并认为这是古汉语本身的发展和保留,与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变格有传承关系;《甘肃临夏方言的虚词“着”》

23通过对虚词“着”的用法进行描写,结合历史文献材料,指出临夏话中的“着”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层次,一方面

保留着完成貌标记,另一方面又多了语气词用法及表“……的时候”两种用法。

这些基础性的研究都是从共时的角

度对当地方言进行的细致描写与介绍,它们是这一地区方言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2、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河州话研究
        《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24通过河州话与藏语的比较指出,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河州

话产生的基础是藏汉两种语言,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与河州话句子结构的相似则属于类型学的问题,《甘肃临夏方

言语法中的安多藏语现象》25进一步通过对比名词后缀、形容词、远指代词等七个方面的特征描写了临夏方言中的

安多藏语现象。这是较早的两篇关于讨论河州话与藏语安多方言的文章,但之后就再较少见到相关的研究了。近年

来的《藏语和河州汉语方言的接触史及接触类型》26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安多藏语与河州方言的接触及接触类型

,而不是从语言本体出发。
        而关于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河州话影响的影响却是方兴未艾。《谈循化话中名词与其后附语素的组合——

准格位范畴》27通过描写循化话中的名词后附语素,指出它们的语法功能在于标记它们所附缀的名词和名词短语与

句中其他词语的关系,这一现象类似于一些具有格范畴的民族语言中作为格标记的语言成分;《汉语河州话与阿尔

泰语言》28中,马树钧通过对比维吾尔语与循化托坝话,也认为河州话的名词后存在“哈”等黏着语素,这可以看

成是类似“格”的范畴;《河州话代词说略》29进一步选取河州话代词系统中的近指、远指、疑指、任指中的几个

基本语素,通过归纳认为河州话的代词也有一个类似格的范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可能是河州话吸收了其它临

近民族语言中的一些因素,有些可能是只取表现手法而不取具体材料,有的则可能是在吸收结构模式的同时也借用

其语言材料。与“格”范畴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河州话的语序问题,《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30指出临夏方言的

显著特点在于宾语的语序与状语的语序;《论西宁话和临夏话中的SOV句式》31《论临夏话的后置介词》32指出临

夏话中已经具有了SOV语言的突出特征,考察这些后置介词的来源,它们可能是受阿尔泰语言格范畴的影响而产生

的;《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33指出属蒙古语族的东乡语出现SVO句式,而汉语临夏方言中又

出现SOV句式,这种语言变异现象可能是因为语言接触而形成的,东乡语因吸收汉语词汇等,出现少数变异句式,

而临夏话是当地汉族在学习少数民族语时,把少数民族语的特点带进了临夏话。考察SOV型的语言,它们几乎都有

丰富的动词范畴,而河州话中似乎也存在“格”范畴,语序上又是SOV结构,这两点是不是相伴产生的,从历时角

度将“格”范畴和语序问题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而河州话中到底是先有“格”范畴然后影响到了语序还是先有

了语序的借用才有了“格”范畴,它们到底是怎样互相影响的,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河州话研究比较深入的是关于“是”字句的形成研究及“们”的研究。河州话中是字句

的使用频率很高,之前的学者也有所涉猎,但都只做静态描写,没有深入探究其来源。《临夏回民汉语的“S是+N

是/不是是”句》34通过“是”与蒙古语助动词的对勘、与中古译经和元白话的历史比较,讨论了判断句句末“是

”的语义功能及该句式的来源,得出当地方言是在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发生接触后不断“协商”、反复“融合”的

结果。《语言接触视域下临夏话“是”字句特殊用法研究》35围绕表关联作用的“是”字句的用法,指出这一现象

的产生可能是受阿尔泰语系的影响,因为不管是蒙古语族还是突厥语族均有假定形式,并且其附加成分在语言形式

和语法意义上都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即“s+元音结构”,因此,临夏话的“是”表复杂关系的这种特殊用法,既

是阿尔泰语言底层现象的反映,也是汉语和阿尔泰语之间不断协商、不断折中的结果。《汉语河州话及周边地区非

指人名词的复数标记“们”》36将河州话及周边地区方言中“们”的用法区分为:真复数标记、准复数标记、话题

标记和语气词,并提出现代汉语里复数标记“们”(指人或非指人)的产生是语言内部机制和外部影响共同作用的

结果。《北方方言复数词尾“们”与维吾尔语复数词尾-lar/lεr用法对比》37指出北方方言复数词“们”的各种

功能都可在维吾尔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复数标志,虽然在语音上难以找到对应关系,但越是句法层面的借用才是

越深层次的,由此推测北方方言的复数词尾“们”很有可能是在与阿尔泰语言的密切接触中受到影响所致。这一研

究更好的解释了河州话中“们”的特殊用法,这不但为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找到了根源,也为近代汉语、现代

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采用及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河州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其中的

一些迥异于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者们都在试图寻找一些原理来解释其成因,这些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不仅可以用

于河州话,还可应用于其它多民族聚居区汉语方言的研究与对比。另一方面,关于河州话的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深

入,共时层面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河州话深入研究的基础,同时还需要继续深入对河州方言的历时研究,从历时的

角度去梳理河州方言的演变能更有力的验证关于河州话的语言接触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缺乏的。语言接触研

究是关于河州话研究的热点,但和河州话所表现出来的众多异于现代汉语的特点相比,我们所做的研究还都不够全

面和深入,关于河州话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成材.《循化方言有an、ian韵没有uan韵》.[J].语言研究,1984
3、马树钧《河州话的语音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4、胡文华《浅谈河州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5、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临夏方言》.[M].,1995
6、尹龙.《循化话的语音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
7、王森.《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J].语言研究,1995
8、金雅声,柳春.《临夏回族汉语方言语音格局》.[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9、高璐,艾金勇,李永宏.《临夏州中心区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D]. 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

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2008
10、柳春等. 《甘肃临夏话单字音声调的声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
11、艾金勇等.《临夏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J].科技信息,2008
12、莫超.《甘肃临夏方言的程度表示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
13、代少若等.《循化回族“四庄话”的语音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6
14、代少若等.《青海循化回族汉话“四庄话”的连续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
15、张建军.《临夏方言声调不稳定现象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16、《从轻重音现象看河州方言与阿尔泰语的关系》.[J].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2008
17、魏亚莉,黑维强.《清朝甘肃河州契约文书词语汇释》.[J].延安大学学报,2015
18、魏亚莉.《河州方言所见近代汉语词语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19、马企平.《临夏方言语法初探》.[J].兰州学刊,1984
20、马树钧.《河州方言语法特点说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
21、张文轩.《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和叠音形容词》.[J].兰州大学学报,1988
22、尹龙.《循化话中人称代词的变格范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
23、张建军.《甘肃临夏方言的虚词“着”》 .[J].甘肃高师学报,2007
24、仁增旺姆.《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J].民族语文1991
25、谢晓安等.《甘肃临夏方言语法中的安多藏语现象》.[J].中国语文,1996
26、张建军.《藏语和河州汉语方言的接触史及接触类型》.[J].西藏研究,2009
27、马树钧.《谈循化话中名词与其后附语素的组合——准格位范畴》.[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
28、马树钧.《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J].民族语文,1984
29、马树钧.《河州话代词说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
30、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
31、安丽卿.《论西宁话和临夏话中的SOV句式》.[J].辽东学院学报,2015
32、安丽卿.《论临夏话的后置介词》.[J].贵州民族研究,2015
33、包萨仁.《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
34、敏春芳等.《临夏回民汉语的“S是+N是/不是是”句》.[J].方言,2016
35、敏春芳等.《语言接触视域下临夏话“是”字句特殊用法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2015
36、徐丹.《汉语河州话及周边地区非指人名词的复数标记“们”》 .[J].民族语文,2011
37、李圃.《北方方言复数词尾“们”与维吾尔语复数词尾-lar/lεr用法对比》.[J].语言与翻译,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