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养中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张迷
[导读] 当下国内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普遍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张迷
        安康市第一小学
        摘要:当下国内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普遍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本文借鉴学习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策略进行研究,增加了评价方案环节,创设了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培养中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问题情景;评价;提升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科技等各方面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国务院于2018年发文提出,必须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以及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2.策略提出依据
        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促进未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包含理论课程学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以及基地实训等多个环节,而且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化。但当代教师,尤其是家长对分数更为看重,出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缺少实践教学,尽管有部分地区在实施实践教学,也只是名义上实施[1][2]。因此,实践课程难以落实到位,不利于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发展。
        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对于相对发展地区的学校来说,并不缺乏优秀的一线教师,学校虽然安排有课堂实践,但迫于“分数”的压力,基本上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缺少有效的指导;而对于较普通的学校来说,师资队伍方面比较匮乏,学校更是没有机会接受实践教学,难以促进中小学教师培养中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时候,任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把课程内容分成几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后分组、自选主题、搜集资料、合理分工且准备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最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漏洞在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制定明确的评价机制,个人无论是否参与其中,都可以得到成绩。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和鼓励措施,学生缺乏学习激情,把其当作是应付作业,甚至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只有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受益[3]。
        综上所述,提升基础教育师资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迫在眉睫。但由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依然在开发中,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有效实现。鉴于此,本文从学生自身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培养中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3.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3.1.模式的构建
        问题情境教学主要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4],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情境,从而生成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特点之一是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问题情境以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教学五步”,即: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为依据[5],在借鉴国内学者沈陆娟构建的高职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6],创设了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事例等为基础,打破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将其与课程知识结合,变枯燥为鲜活,变抽象难懂为具体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探索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运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好的“问题”既源于情境又终于情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问,有效调动学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尽可能的将问题设计得有梯度、有层次,可以通过问题组或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2)分析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时学生要结合旧知,通过思考将情境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在分析、讨论以及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既可以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学习,也可以组队合作讨论探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充分施展自主性,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3)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假设,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诱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同时按需布置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学生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各小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初步提出个人的问题假设,再引导小组内部进行问题整合,制定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交流讨论到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样的假设过程,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对小组成员学习进展的关心,而且能够较好的锻炼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
        (4)验证假设
        在验证假设之前,各小组成员已然需要明确体的任务要求,避免迷失方向。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组长要起到引领作用,组员之间相互监督进度,确保小组协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当验证假设有问题时,可以通过面对面或网络咨询。教师发现某个组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目标或者停滞不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课后自主学习,有疑问应该咨询教师或者网络。
        (5)评价方案
        评价问题解决方案,教师要事先按需准备易于实现的评价工具。评价工具的制作可以创新,也可以参考网络,引导各小组根据评价工具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实施评价的过程包括各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整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提出的假设的优点和不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科学评价的能力。
        评价环节完成后,可能会产生新的情境问题。评价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修改意见反思完善方案,对于不足之处,可以继续分析其原因,重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并制定解决方案再实施[6][7]。
3.2 策略特色分析
    本文优化的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着重考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局限于学习环境。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机会有限,任课教师不能因为开展活动而舍弃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与指导。本论文提出的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后实施,对学习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易于实现。
        (2)不局限于某一门专业学科。可以应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也可以应用于文学类的学科教学中。
        (3)不局限于学习媒体。对媒体的选择要求并不高,培养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易于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4)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培养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还能够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06-06.
[2]郭蕊.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汤生玲,曹晔.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04):82-85.
[5]胡乐乐.美国大学积极提升中小学教育[G].上海教育杂志社.此岸·彼岸——28 国教育改革进行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9-272.
[6]薛娜.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欧椅华,中小学高层次教师培养中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8.
[8]王传艳,小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及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迷(1991—),硕士研究生,安康市第一小学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