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学生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吴寒若
[导读]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在向着市场化的方向靠拢
        吴寒若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611231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在向着市场化的方向靠拢,高校的办学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随着大学生群体的突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慢慢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高校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里问题的类型和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总结一下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现阶段的大学校园中,高校大学生中心理出现问题者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导火索只要可以归于,学习上的压力,对于未来就业的迷茫以及两性关系的处理,最后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方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问题在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十分突出,学业的压力倒置的心理困境导致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这就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和即将到来的社会大熔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成绩和就业前景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大学生本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促使大学生这个群体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类为:第一个方面是,大学生本身思想不够成熟,以及对家庭的过度依赖,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追求一些高质量的享受,大学生从步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基本上就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所想进行的活动,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是经济并没有完全独立,还是要依赖于父母的支持,生活上曾经也依赖于父母,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甚至是适应不了离开家住宿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离开了父母在身旁的监督,大学的学习又相对自由,那么一些学生就处理不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能明白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日渐膨胀的消费欲望也使得一些学生不断向父母开口要钱,对于自己孩子的要求,大部分家长都不会拒绝,只是一味的满足,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陷入了盲目消费的泥潭,丢失了节俭的概念,甚至为了追求一些奢侈品而去进行高利贷,这种消费的心理将会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第二方面,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的管理相对于宽松,导致一些大学生整日沉迷游戏追剧之类的娱乐活动,无心向学,更别说去培养自己的信仰,在如今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学生们受各种信息的感染,开始与各种各样奇异的观念接轨,比起小学和中学更加注重自身的穿着打扮,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娱乐性活动的存在,甚至一些大学生还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过着糜烂奢侈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导致一些大学生内心世界极度空虚,只能依靠物质生活来弥补,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导,没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这样的大学生是不能在社会立足的;第三方面,如今一些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我行我素,社会经验嫉妒缺乏,更有甚者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由于缺乏引导,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大学生对于自我的利益总有着极大的保护欲,这就导致了一些情绪化的,极端的保护行为,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没有足够的社会生存手段,也不会想着去培养这类技能。

[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个人方面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大学生本身人格的缺陷和不正三观的存在,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和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些观念直接引导其进行日常活动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学上在这个阶段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群,社会现实与自身个人意识的落差,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其次,从家庭层面来分析,家庭方面的因素不仅是影响学生性格和生活能力处事能力的因素,还是造成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一些单亲家庭中,由于学生从小缺少一方家长的关爱,可能会形成一种较为孤僻的人格,那么这名学生与别人的交际就会变得较为困难,单亲家庭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在情感上存在缺失,从而让学生变得孤僻冷漠,出现极为负面的心理状况,而且,一些大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也会使得大学生在与别人的交际中存在冲突,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三、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很多新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其在步入大学之后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困惑和困难。他们对自己的“颓废堕落”感到自责、内疚,会陷入焦虑、恐惧和抑郁。他们无法理解曾经积极向上的自己在成功迈入大学校门后,为何会出现各种“问题”。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也会因家长、教师的督促感到压力重重、失去信心。所以,学校需要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深刻理解“新生心理适应存在的必然性”,带着好奇和谦逊,尝试理解新生在这个特定阶段所经历的异常复杂的心路历程。作为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我们既要关心和重视新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成长,又不必过分担心和着急。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努力探索、理解和尊重新生的这个发展阶段,给予必要、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举个例子,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生活化的辅导方式,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在对一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辅导员首先要了解这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生活化的心理教育要求辅导员从学生生活方面切入,去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生活困扰,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辅导员在心里教育中要做到教育的生活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在教学手段方面,辅导员可以采用学生们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运用一些学生们平时常用的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微博和QQ等等,现阶段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都较为敏感,他们借助这些软件来进行社交,交朋结友,基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就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与学生们在这些软件上进行讨论,去听取学生们的问题,并且针对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导,这样的方式能大大降低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程度。[2]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更加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创造创新,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建设。
         参考文献:
        [1] 万峰,成婷,陈倩.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6)
        [2] 冯梅梅.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