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肖玲 陈欣 廖祖伶
[导读] 探讨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肖玲  陈欣  廖祖伶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8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配合质量评分[(94.14±3.06)分>(90.22±4.17)分,t=5.772]、消毒隔离质量评分[(95.39±2.93)分>(90.46±3.85 )分,t=7.760]、风险防控质量评分[(96.07±3.38)分>(91.44±3.79)分,t=6.944]、应急处理质量评分[(96.02±3.75)分>( 90.37±4.43)分,t=7.414]以及护理满意度(96.55%>86.21%,χ2=3.940)相对更高(P<0.05),风险事件发生率(1.72%<13.79%,χ2=4.339)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期间,应用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为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对于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和术后快速恢复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在手术室护理期间,应该重视风险因素的防控,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避免对患者形成意外损害。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升,需要从安全管理工作入手,排查潜在的风险问题,实施针对性安全管理,进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2月~2019年11月。研究对象:116例手术患者。研究方法:应用单盲随机法,进行分组对照。基本资料:观察组58例患者,男/女=32/26,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8.85±4.49)岁。对照组58例患者,男/女=33/25,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9.03±4.52)岁。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准备充分,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手术指导,说明围术期相关注意事项。然后按照相关流程,有序的展开手术治疗,术中持续进行体征监护。术后加强切口护理、疼痛护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观察组(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常规护理):按照对照组的方法,展开手术室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侧重于风险因素的防控,应用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①风险分析: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首先应具体了解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结合既往工作中发生的风险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明确手术室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关注现阶段的护理工作,从中找寻问题。在管理方面,由于质量监督不严格、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风险问题的发生。在护理人员方面,由于技术操作不娴熟,出现体位安置不当、错误用药等失误和差错。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严谨,容易出现遗失标本、异物留在体腔等疏漏。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会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过度疲累、心情抑郁的状态下,护理人员出现操作失误、差错的风险较高。患者方面,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认知不足,同时受到噪声干扰的影响,容易增加其心理负担,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增加了应激反应的发生风险。另外,护患沟通不畅,同样也会导致其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
   ②加强质量监管:在手术室护理期间,加强质量监管,深入到手术治疗的每一个步骤、环节,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及时予以处理。提高质量监管力度,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循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问题。
   ③人员管理:加强人员管理,密切关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不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技术不娴熟的护理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业务培训,锻炼和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护理人员,则需要及时予以指正。加强安全教育,以实际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警示,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另外还应该考虑到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合理进行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同时为护理人员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④护患沟通:增进护患沟通和交流。护理人员能够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对患者的进行情绪安抚。理解患者的心情,了解患者的需求,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本研究各项数据,通过t值和χ2检验,得出P<0.05,反映出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质量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会导致护理质量的降低,并对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危害患者的健康安全。安全管理的有效开展,则是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2]。管理工作不到位、技术操作失误、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应激反应,均会对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形成干扰和妨碍,导致其术后恢复效果不佳,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3]。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进行质量监督,可以及时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其职业素养,能够减少手术室护理中的失误与差错[4]。增进护患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对于手术治疗的依从性。风险因素的有效防控,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了患者术后恢复期间的干扰因素[5]。
   综上所述,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丽丽,窦红梅.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181+190.
[2]陈玉洁.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22):4079-4080.
[3]张淼.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229-230.
[4]肖李凡.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5):70-71.
[5]李月娥,李彩霞,杜丽英.浅谈精细化护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04):210-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