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褚艳红
[导读]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变化阶段,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够成熟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变化阶段,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够成熟。计算问题时,只要一有变化,思维就会受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种思维上的障碍,多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来自教学方面的疏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突破数学思维障碍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思维障碍;表现形式;学习兴趣;解决策略;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现实社会,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不能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然而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授“鱼”替代授“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吸纳知识,才能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
        1.思维肤浅性
        由于数学教学更注重对结果知识的获取,容易忽略过程知识发挥的空间,以致于学生难以应用隐性的过程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于对知识理解的过于肤浅,单靠机械练习,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形成思维障碍的症结所在.对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理的发生、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滞在表象的特征上.习惯于求解一些熟悉的或感性的数学问题,而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时不能抓准其本质,特别是将一些涉及到社会、生活、科技等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尤为突出.
        2.数学思维定势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当中,我们的学生应该根据知识的掌握,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让这种思维方法成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与思维模式的现象就被称为思维定势.这种模式的形成表明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模式.其中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一面,在日常的运用中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不能放弃陈旧思想观念,容易陷入思维盲区,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阻碍了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
        3.转化的被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习惯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教学,忽视了小学生们的课堂接受能力,使得学生在课下自我独立思考时没有思考的方向.还有就是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缺乏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造成思维断断续续,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转化成可以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产生的思维障碍,大大影响解题能力的提高.
        4.思维能力薄弱
        由于父母本身的素质等原因造成他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欠缺,在向父母咨询问题时,父母本身的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认真的思考就直接的给一个答案完事,这样根本没有使孩子学会怎么样思考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长久下去,会慢慢地使孩子在自我思考解决问题上失去兴趣,形成思维的惰性,遇到略有思考性的问题,懒于思考,关键信息感知少,智能结构松散,思维的指向性弱,不能在思考过程中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造成思维受阻。
        二、成因分析
        1.大一统的目标使数学课堂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许多教师缺乏整体观念,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不能针对学情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导致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秀生有所偏爱,而对学困生缺少信心,造成两极分化的加剧。
        2.教育观念落后,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教师认为学生的表达可有可无,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片面认为讨论会很吵,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表述,造成师云亦云的现象,使学生像是一个复读机,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3.数学教案设计模式化,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白
        教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学情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学经验制定的思路,应在注重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延伸与拓展。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能让学生有所思考。教学设计要认真取舍,合理编排,不能将时间安排得非常满,导致教学脱离重难点,给学生思考留白的时间少之又少。
        4.单一的教法使学生的操作受限
        教师偏爱讲授法,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讲解理论,而留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极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三、引导学生突破运算思维障碍
        1.注重学生口算教学,打牢数学基础
        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的基本技能。众所周知。在计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而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笔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所以我们要采取看横式、看口算表、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等训练形式。加强口算训练。或者通过有趣的游戏、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尽量少讲精练。切忌单一反复的机械训练。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都要有层次,要难易适度.不断地更新运算风格和内容,才能牢牢打好学生的数学计算基础。
        2.加强思维拓展训练,提高运算意识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教学运算知识、运算方法、强调运算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新课程理念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身的思维潜能做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活动中就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运算时都参与思考,争取让他们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破僵化模式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运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在教运算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先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再明白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想好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用笔,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等;然后再动笔进行运算。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若遇到步骤多、数字大的繁琐运算习题时。要不急不躁、认真分析、冷静思考、耐心运算。第三。要让学生养成仔细、按步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是否抄错了题。检查是否计算出现了错误,检查出错误要及时纠正。最后,对能进行估算的计算题进行估算,在正式计算前.学生课估算运算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然后再与运算结果比对,以确保运算的准确性。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试题教给学生估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估算规律。增强学生估算的能力。
        4.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除了具有好奇的特点,还各个都很好胜.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学生之间的好胜心理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构建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样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还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良性竞争.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都比较强,都想赢得比赛,因此就会集中精神,积极地参与到竞争项目中,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在学生集中注意力比赛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地实施相关知识的教学.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其原因错综复杂.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思维障碍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问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翟建毅.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短视性思维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江苏教育,2016,(41):27-29.
        [2]冯太平.数学学习中思维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