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徐君善
[导读] 本文阐述师范语文教学渗 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分析 师范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阐述师范语文教学渗 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分析 师范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必要性,提出从文本教学、谋外经典 阅读、教师示范等方面在师范语文教学中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 范语文教学 渗透 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 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国家稳定的精 神根基,不仅可以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 环境,不断推动社会稳步向前发展,还 可以为师范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教师 指明方向。师范语文教学作为师范生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能有效培养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清楚地掌握师 范生的特点,分析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 的原因,充分挖掘、探究语文文本,找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范院校语文教 学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 妙、合理、有效地渗透于师范院校语文 教学中,让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多元思想、观念 相互交融、碰撞,传统的价值理念和道 德标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学生自我意 识日趋增强,倾心于认识自身的发展和社 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身和别人;情感、 情绪趋于稳定,但是又处于摇摆期;自 控能力增强,但偶尔表现出冲动;随着 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逐渐觉醒。这 让处在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公民人格 塑造的重要阶段的师范生更加迷茫、困 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判断容易 产生误区。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已成社会文化 的主流趋势,在先进文化中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但是其中也不乏文化滞后的现 象。如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网红”, 已经发展成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 虚荣和拜金成了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他 们的成名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也 就在无形中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一是 扭曲的成功观,认为有名有利就是“成 功”;二是扭曲的消费观,认为炫耀性消 费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这些负面价值 观麻痹和误导了很多年轻人的言行和思 想,不可小觑。
        (三)    学校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方 式的单一、教学内容与社会衔接的不够 紧密等因素都不利于师范生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的。且师范生 大多数住校,处于这一时期的师范生无 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异于初中阶 段,被视为是“心理断乳期”,人格独立 化的他们不愿与父母过多交流,而父母 觉得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可以独当 一面,实际上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因 此,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则将责任全 部推给学校。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其 实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是 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代替的。
二、师范院校语文敎学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五年制师范生是幼儿园、小学教师 的后备力量,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是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肩 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 长,更关系到下一代的道德素质培养。 然而,目前学生存在理想信仰缺失、道德 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诚信意识 淡薄、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这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加强对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可以 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指导有 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目前,很多学校都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工作的重 点,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也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 的深度挖掘、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吟诵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课堂教学中 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现实教学联 系在一起,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 教学的政治教育功能、人文教育、励志 教育功能,发挥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中濯透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在文本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五年制师范生语文教材选文 以人文、审美、实用为标准,融汇中西, 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真正彰显了人文 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用批 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优秀作品,用 学习和借鉴的态度对待国外的优秀作品。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们 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汉字的历史和发展, 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如郭 沫若的《炉中煤一眷恋祖国的情绪》 一诗,把祖国比喻成“女郎”,对祖国的 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周作人在《故乡 的野菜》中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 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 恋……一切文字都是极其平凡天真和充 满对世界美好向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 对这些文本的深入挖掘,加强学生对家 乡、对祖国的情感升华。
        2.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的缺 失是学生学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莫泊桑的《项链》中塑造了一名爱慕虚 荣、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的女子,因为一串 向朋友借来的项链改变了她的一生。这 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主人公至诚至信 的一面又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这是值得 称赞的,也让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 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挖掘主人 公身上的诚信品质。
        3.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各 种社会、家庭的压力,导致很多学生的受 挫能力太弱,消极面对人生,各种媒体报 道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时常可见。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凌驾于 生命之上的高大形象,他在最美的年华 残了双腿,他颓废过、迷惘过、挣扎过, 却没有屈服于命运,反而有了更精彩的 人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对生命 的真谛,让学生坚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 境,都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让自己成为生 命的主宰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楓翠庵 品茶》让我们尽享《红楼梦》中散发出的 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荷塘月色》中,朱 自清运用他高深的文字功底,营造了一 个仙境般地荷塘月色之境;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境界宏阔,给人以震慑灵魂的艺术感染 力,被誉为“古今绝唱”,学生在反复吟 诵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们独特的 人格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游在文字 的间隙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感 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5.用教师示范性培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师是学生行为言论的标杆,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 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学生,学生 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教师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己的 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细化到个人的日常 生活、学习,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 地感染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积蓄教师内心信仰的力量,才能真 正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袁行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胡虹丽.探求国学教育与现代教 育契合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1 (11)
[3]易晓阳.浅谈语文教学中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度渗透[J].课外阅 读:2013(7)
[4]张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 育研究——基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实 验教材的教学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