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市委党校
改革开放以来,蓬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以扎实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扎实推进“蓬莱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农业强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民众意愿是根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其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求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增加收入,注重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过上宽裕生活。
(二)顶层设计是路线。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回顾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把握关键节点,凸出工作重点,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时俱进,实现了战略升级,为蓬莱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三)战略升级是关键。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尤其是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九大,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不难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升级”,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蓬莱市美丽乡村创建的成效
蓬莱市紧跟理论指引,改革开放后,历经:农村深化改革,农业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199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全面繁荣时期(1992年—2005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2006年-2011年),实施生态战略、创建蓬莱美丽乡村时期(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的发展,在实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农民意愿、关注农民诉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三、美丽乡村创建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1982年,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土地承包责任制;2002年,立足实际,回应群众要求,深入开展土地二轮延保;2009年,为解决群众反映普遍的村级管理问题,深入开展“6+1”村级规范化管理;2012年,顺应广大群众改变村庄面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全面开展美丽乡村键。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紧紧围绕广大群众的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了广太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创造性被有效激活、调动出来,真正使群众为建设自己新家园的“主人”和“主角”,有力推动了蓬莱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市农和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二)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坚定的实践步伐。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力引导农民开展葡萄种植,忽视市场作用,导致全市葡萄产量过剩,乡间砍伐葡萄园成风,给农村和农民造成严重损失。1904年转变发展思路,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相结合,促进了全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打造成为全国葡萄酒名城和世界七大海岸葡萄酒产区之一。2012年,以大辛店镇木兰沟村、村里集镇南官山材为代表的借势挖潜模式,以南王街道三包家村等为代表的转调壮大模式,以刘家沟镇解东村、小门家镇炉上村等为代表的文化引领模式,以大柳行镇南曲家村等为代表的融合发展模式。充分体现和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村庄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引导全市新农村建设从产业发展、转调升级、城乡共建、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实现了蓬莱农村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转变。
(三)坚持城乡统筹,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蓬莱市坚持把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蓬莱丽乡村创建工作中,积极整合市、镇、村三级以及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参与。村庄建设方面,通过“4+X”的方式,即,通过市级领导联系、财政资金支持、市直部门帮扶、民营企业共建等途径,集领导、财政、部门和企业四方面力量共同支持创建活动凝聚合力协同推进创建工作纵深开展,形成“百个部门联百村、万名干部连万户”的局面。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民生领域,加大对农村倾斜力度,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这些措施有效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城带多、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实现农村长久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取消“三提五统”、实行村官直选以来,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蓬莱市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把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关键,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村庄的长治久安。一是选拔能人治村。通过实施“能人带富兴村”工程,按照“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较强的发展本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五有”标准,在市镇两级分别筛选“带富兴村党员”,并从中选拔政治素质和群众威望高、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回村任职村干部,引领农村发展。二是选派“村官”驻村。通过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方式,解决村庄无“能人”问题,驻村开展工作,重点物色和培养能人“村官”,发展集体经济,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强化制度管理。制定符合蓬莱实际的科学规范的村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星级量化管理”和农村党员“考核积分管理”,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待遇挂钩,激发工作活力。在工作中,集中政策、资金等要素向村级班子有活力、干事有激情的重点村倾斜,通过创建成果示范,在地域相邻、情况相近的村庄之间,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基层班子建设稳固,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为农村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