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关系分析 曾桃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曾桃
[导读] 摘要: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结合重庆市的规划实践,在总结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分阶段研究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并从经济角度、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启示。本文结合重庆特殊的地域特色,探索了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式。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结合重庆市的规划实践,在总结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分阶段研究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并从经济角度、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启示。本文结合重庆特殊的地域特色,探索了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布局;重庆
        一.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重庆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为了改善重庆交通紧张的局面,重庆需要形成一个高度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系统,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这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创建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趋势。
        1.2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线网布局的关系
        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根据其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城市空间形态表现形式可分为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1]。一般情况下,集中团块状城市多采用环形+放射或者环形+棋盘+放射型线网布局;组团式城市主要采用放射状线网布局;带形城市基本采用带状线网布局。各种线网布局形态与城市布局形态密切相关,存在着不同的优缺点。见表1。


        城市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演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所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的交通系统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2.重庆市城市空间结构和轨道线网形态分析
        2.1城市概况与交通需求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又是我国西南水、陆交通枢纽,行使省一级经济权限,自辟口岸,可以直接对外贸易。长江、嘉陵江交汇重庆,市区被分割为两江三岸,市中心地形差高达 200m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城。因受到地势起伏大、山川河流分隔、道路网不规则等条件的制约,它的城市交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2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
        针对重庆市的轨道城市建设,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主要为适应城市交通环境的现状,解决人口密集区域乘车难的问题;同时,轨道交通更要充分满足 城市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发展的需求,建立起符合重庆交通情况的立体化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缩短了城市的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突破了集中式空间结构,使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能促进城市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3重庆市轨道交通规划构想
        2.3.1规划区域划分
        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形成了一叶半岛的自然山水相隔的地理格局。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重庆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直辖以来,主城区逐渐形成“主城三片、十二组团和十一外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2]。
        2.3.2轨道线网布局
        为了适应重庆城市总体规划,至2050年,重庆市远景规划线网由18条线路组成“环+放射线”网 络结构线网。届时,轨道交通总长约820公里,其中主城区轨道交通线路约780公里,主城区轨道交通线 网密度约0.69km/knf。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为45%,占公交岀行比例为60%[10]。形成了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结构。
        3.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作用
        3.1轨道交通对重庆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
        城市骨架结构和城市轴线都是基于交通设施形成的,而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形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骨架结构。重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市以及新区共同构成的组团式格局。对于这样的空间布局,与机动车相比轨道交通更具有支持能力,为此,有必要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引导和支撑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及环线经过重庆大部分最重要的商业地段,轨道交通网络串联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和沿线的经济发展。包括解放碑、观音桥、北城天街、沙坪坝、杨家坪及南坪商圈。符合和支持了城市发展规划,同时也是基本骨架网中客运量最大、地面交通最紧张、最重要的一条线路。整个轨道系统以主城区为主体,形成周边城镇辐射的形态,提高了交通盲区的覆盖率,保障了主城交通区的交通畅通,增强了中心区对重庆广大地区的吸引力,引导了重庆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扩展。
        3.2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按照以上重庆市轨道布局和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显示,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两者是互动的关系。轨道交通系统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促进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改善。
        重庆市各组团的形成是在基于交通系统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在轨道交通的枢纽站点形成次组团 共同促进,而越来越多的商圈都沿着轨道线集中分布。尤其在某些换乘点,吸引了大量的客流,于是又形成了繁荣的发展区域。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人口的空间分布,在轨道交通规划初期,就是以各区人口密度为基准,尽可能服务于更多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也为轨道系统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提高轨道运输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各类交通问题等。
        4.结论
        本文针对重庆市空间结构布局和轨道交通状况,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尤其是在重庆通过合理发展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思想。在轨道交通的带动下,城市形态会发生相应的的变化。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规划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城市的交通与空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够在轨道站点沿线充分发掘土地的使用潜力、优化各个区段的功能布局,就会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形成的多中心网络模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始于城市空间尺度上,用发展的眼光来建设轨道城市,让轨道交通这些经络可以与城市发展速度相吻合。如果我们的规划只是停留在城市骨架的建设上,那么整个城市空间的尺度一定会受到交通能力的束缚。所以轨道交通的建设是引导我们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田连生.天津轨道交通线网环线方案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8,(11):21-23.
        [2]章琳.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卢志成,李培刚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10,(11):37-38.
        [4]沈晓阳.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发展初探[J]. 中国铁路,2000 (6) : 44 - 47.
        [5]胡晓明.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重 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 (4):101-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