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6期   作者:张恩静
[导读] 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带动了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
        【摘  要】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带动了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随着新冠病毒国际传播风险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防备的意识和力度也都在逐渐的增加。面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各国应当对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进行深入的评估,根据对风险的评估把输入前的防控工作和输入后的应急控制相结合进行传染病的控制,我国应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的防控行动中。本文将会对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

        全球一体化不仅仅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国际传染病愈演愈烈。据调查可知,如今在全国的范围内,国际流动的人群在不断地增多,我国出境人数更是逐渐在大幅度的增加,而这样大幅度的人员的流动则无疑会加大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针对这样严峻的情况,我国应当怎样进行预防输入性传染病的传入,是如今我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会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思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输入性传染病特征
        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infectious discase)是指本国(地区)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或已消灭而由国外(地区外)传入的传染病。国外感染该国(地区)已存在的传染病而传入,称为“输入性病例”,对于本地已1有,同时存在病例输入的传染病可纳入本地传染病范畴,按照已有的策略和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控制。WHO制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提出,传染病的输入方式包括人间病例或感染者、携带感染或污染的媒介和被污染的物品”。通过从国外入境的病例或病原携带者输入传播是最常见的输入方式,如2016年中国首例寨卡病毒病例和首例黄热病病例,均为境外感染后回国。其次,通过快速频繁的全球交通网络,携带病原体的病媒生物可实现国际旅行。另一重要的输入方式是.被污染的物品,进口牛.、羊等动物制品可输入人畜共患病,2014年我国首次从进境羊驼中检出Q热凹;进口血液、血制品或人体组织可输入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这一途径造成的疾病往往是发生后,通过调查而归因为境外介质输入。
        二、输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判定风险高低的方法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前提。输入性传染病需要识别的主要风险问题是输入风险和本地传播风险(特定时间、地区)。输入风险要素主要考虑:该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趋势与范围、与流行国家是否接壤或人员往来密切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输入途径(病媒生物、进口货物等);本地传播风险要素根据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而各有差异,如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主要考虑人群免疫水平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主要考虑输入病例的居住地点和传播可能范围、病媒生物种类与密度、人口密度、自然和卫生环境、气候等因素。其他风险要素还有:被输入地的综合防控能力(病例发现、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测、治疗与控制能力)、当地居民的防控意识和生活习惯、传染病医院及隔离病房等医疗资源是否充足、当地政府支持与社会动员力度等。
        早在输入性传染病发生之前就应当对此进行风险评估,目的是找出各地区潜在的会引发传染病的风险。根据输入性传染病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未来关于传染病不同阶段的策略和措施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在防控的工作中不同阶段积累的数据、情报以及经验都可以帮助风险评估顺利地展开,而风险评估则会不断地对下一阶段的防控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输入性传染病防控策略
        1.关口前移,预防输入:
        (1)国境检疫:国境卫生检疫是中国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预防传染病输入的措施。国境口岸处在国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可以第一时间防止境外传染病输入。在全球卫生治理的背景下,国境卫生检疫也应与国际接轨,做到“关口前移”。
        (2)出境前健康教育:对前往疫区的人员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的健康。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在境外期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和可能携带病原的动物、注意饮食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和注意自我健康监护等,由境外回国后保持自我健康监测意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当地医疗或疾控部门报告。
        2.加强监测,做好预案:
        (1)应急预案与准备:提前制订好输入性传染病应急预案和防控、诊疗指南是有序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其他准备措施:对各级卫生机构开展技术培训,联合多部门开展卫生应急演练;研发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并按需增加检测试剂应急储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输入性传染病的早期识别、诊断能力;配置负压交通工具与负压病房,以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呼吸道传染病。
        (2)症状监测:监测系统的灵敏度会对是否可以及时的发现输入性传染病的产生影响,而我国建立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则可以非常及时的发现并识别脊灰野病毒病例以及疫苗相关病例,这一系统的研发更是我国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的保障。而这一系统还会根据风险评估将监测的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提高检测出输入性传染病的效率。并且检测系统与国家的入境检疫部门共同合作建立了病原监测识别系统,会更高效率的识别输入病原体。
        3.细化措施,应急控制:
        (1)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通过培训、配发检测试剂等途径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一旦发现输入性传染病病例应及时按规范报告,尽早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2016年我国首例输入性MERS病例发生后,广东省第一时间隔离治疗患者,避免了第二代病例的发生。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这一部分的调查的重点在于要确定病毒是属于输入性病毒还是本地出现的病毒,而一旦确定是输入性病毒,则应当根据疫情的情况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同时应当加强对入境前的暴露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包括共同暴露的人群也应当进行调查,包括暴露者的亲密接触者、确定其所有的活动区域以及隔离阶段的情况。而如果是本地病例则需要对其病例展开深入的调查,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根据其描述的时间进而区分是同法病例还是续发病例以及疫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范围,确定危险的因素再采取其具体的措施。
        四、结语
        传染病因为其特殊的性质,所以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全球的所有国家应当携手共同面对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病毒的不同阶段应当采取不一样的措施,拿埃博拉出血热则是一个典型的防控案例,各个国家应当共同努力,将此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我国应当积极的为全球的防控工作提供我国在防控工作中的智慧结晶,将中国的防控方案提供给全球卫生组织,并且不断的根据现有的态势和变化不断的对防控方案进行探索,为人类的生命做出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登峰, 申涛, 张颖,等. 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10):1291-1297.
        [2]杨志俊. 全球化背景下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措施探讨[J]. 口岸卫生控制, 2007, 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